十六国春秋辑补(十六国和东晋是同时期共存的吗?)

花落相思尽 名人名言 11

十六国春秋简介

其次,明朝时期《汉魏丛书》中保存的版本更为简洁,收录了十六个国家的单独篇章,每个国家都有详细的记录,这是以《晋书·载记》为基础编纂的,对于每个国家的独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汉赵史论稿》《魏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古籍有:晋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以上几本都是我看过的。

暂称为晋十六国)的诸家晋史和十六国史。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史学丛书》本将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晋纪辑本》、《汉晋春秋辑本》、《晋阳秋辑本》、《十六国春秋辑补》、《三十国春秋辑本》等排印出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已出版的《众家编年体晋史》一书也有较多收录。

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现传几版《十六国春秋》分别是怎么补缀成书的?

一为明代屠介孙、项琳所编的百卷本,托名崔鸿,是以《晋书•载记》、《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事者补缀而成;二为《汉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国各为一录,是明人依据《晋书•载记》编排而成;三为清代汤球所辑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

新设的《载纪》一项,专门记载“僭伪”的君主贺臣属,共26篇,按国别设78传,是现存有关十六国的重要史料来源。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十六国春秋》(辑补本),北魏崔鸿(? - ?525年)。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作战多以少胜多,曾以几千步卒败鲜卑十几万骑兵十战十捷。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和东晋是同时期共存的吗?

东晋的势力就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

《十六国春秋》未在崔鸿生前公开,后由其子献给朝廷。该书内容丰富,虽有疏略,仍具价值,被唐代修史征引,并收录于唐宋类书。然而,自北宋以后失传,现存辑本为明代与清代学者所辑。崔鸿在北魏受诏撰修国史,不幸病逝,年仅48岁。

十六国:相互吞并战争 隋:隋炀帝暴政 大臣带兵反抗 唐:藩镇割据使大唐王朝一蹶不振,此后的皇帝昏庸无能 五代十国:后周灭其他国。

十六国,也称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十六国春秋》,不过已经失传。请看《晋书》里面的载记系列。《晋书》是唐朝房玄龄所写,北方的十六国一盖不承认,以东晋为正统。北方的割据政权的历史全归为《晋书 载记》之后是南北朝。有史书《南史》、《北史》。

其次,明代《汉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每个国家都有详细的记录,总计记述了五十八位各国君主,内容与《晋书·载记》基本一致,这也是明代学者依据《晋书》编撰的一部作品。

十六国春秋的传世版本

《十六国春秋》为分别记述十六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魏崔鸿撰。西晋亡后,晋室南渡,中原地区遂有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鲜卑族慕容魔、氐族苻坚等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些政权虽各有本国史书,而体例不同,详略互异,不相统一。于是根据旧有记载,加以增损褒贬,从宣武帝景明(500~503)初年着手撰写到正始三年(506),除成汉以外,完成了九十五卷。成书后共一百卷,另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魏收撰《魏书》,唐修《晋书》,都依据了该书。但到北宋时,已经残缺不全,只剩二十余卷。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虽曾引用,所见已非全书。现在传世的有三种不同的《十六国春秋》。一为明代屠介孙、项琳所编的百卷本,托名崔鸿,是以《晋书·载记》、《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事者补缀而成;二为《汉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国各为一录,是明人依据《晋书·载记》编排而成;三为清代汤球所辑的《十六国春秋辑补》,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以各种类书中所引佚文补足,所辑大多注明出处,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时至2014年,传世的《十六国春秋》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均非原书。 十六卷简本,十六国各有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载于明代何镗所刊《汉魏丛书》。对于其来源,多存疑虑。一种观点以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为代表,认为是万历以后,明人依据《晋书·载记》编排而成。第二种观点以汤球为代表,他认为简本就是《隋志》中的十卷《篡录》,即《崇文总目》中《十六国春秋略》以及司马光《通鉴考异》中的《十六国春秋钞》,《四库全书》中称为《别本十六国春秋》。 百卷本即屠本,托名为崔鸿。明神宗时,屠乔孙、项琳之根据《晋书·载记》《魏书》《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实的书籍补缀而成,仍提《十六国春秋》,收入在《四库全书》中。纪昀评价屠本虽非崔氏旧书,但其“皆执诸书所引鸿书,联贯排比而成,与他伪书究不同也”。明代屠乔孙、项琳之以《晋书·载记》《魏书》《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补缀而成辑本一百卷,仍题“崔鸿撰”,并署“屠乔孙、项琳之同订”,史料丰富,然欠考证,被清人斥为伪书 ,是今日的流行本。屠乔孙在明代编修的这个版本,后人往往称之为屠本《十六国春秋》。 百卷辑本,《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清朝的汤球以十六卷简本为底本,以《晋书》传记及原书之散见于诸书者,重加辑补成《十六国春秋辑补》。汤球辑本内容虽不及屠本详细,但所辑大多注明出处,并进行考证,不以讹传讹,信而有征,是目前流传的最优秀的版本。 其中以第三者最具参考、阅读价值。

标签: 晋书 载记 辑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