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本文中,以“五柳先生”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志趣和理想。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原文: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时期陶渊明为自己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所作的传记。通过文中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知名姓、宅旁有五柳树的隐士——五柳先生。他性格恬淡,寡言少语,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专注于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解释的精确。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悟,他会忘却饮食之需,只求心灵上的满足。
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属于人物传记,不属于诗歌。
爱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 爱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
译文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与赏析
——《陶渊明集》这篇所谓“传”,实际是作者抒述自己志趣的小品。林云铭《古文析义》,谓赞末“无怀”、“葛天”二句,“暗寓不仕宋意”,吴楚材《古文观止》谓“刘裕移晋祚,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五柳先生传》注释及译文,欢迎阅读。
因为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所以世人就用“五柳先生”来称呼他。
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陶渊明一传,显示陶渊明志趣的是哪三句?
《五柳先生》中表示陶渊明志趣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原文】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又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看起来似乎是写五柳先生的狂放,不拘礼数,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高蹈出世的气概,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苏轼曾说过,陶渊明的诗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他的文章也正是这样。 《五柳先生传》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五柳先生传》的底色是朴素自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饮必醉,既醉而退。家徒四壁,环堵肖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件事,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箪瓢屡空。从这三件事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平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知识分子形象。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曰: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存争议 )。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在少年,中年,还是老年写的?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
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是以陶渊明他自己为原型的。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其中体现了他耿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传》是别人写的,《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己写的,而且是杜撰出的五柳先生这个人而已,但被考究者认为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这是他自己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③焉④。闲静⑤少言,不慕荣利⑥。好读书,不求甚解⑦;每有会意⑧,便欣然忘食。性⑨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⑩知其如此,或(11)置(12)酒而招(13)之;造(14)饮辄尽(15),期(16)在必醉。既(17)醉而退(18),曾(19)不吝情(20)去留(21)。环堵(22)萧然(23),不蔽(24)风日,短褐(25)穿结(26),箪瓢(27)屡空(28),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29),颇(30)示己志(31)。忘怀(32)得失,以此自终(33)。
赞(34)曰:黔娄(35)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36),不汲汲于富贵(37)。”其言(38)兹(39)若人(40)之俦(41)乎?衔觞(42)赋诗,以乐其志(43),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44)?
[注 释]
①何许:何处,什么地方。许,名词,处所。②姓字:姓名和表字。③以为号:“以之为号”的省略。之,指代五棵柳树。为,动词,作为。④焉:句末助词。无实意。⑤闲静:闲雅安静。⑥荣利:名利。荣,荣名。利,利禄。⑦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注重领会大旨,不在字句上钻牛角尖。求,追求。甚,很,极。解,解释。⑧会意:领会书中的旨意。⑨性:生性。⑩亲旧:亲戚和老朋友。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旧交、旧友。(11)或:有时。(12)置:摆、设。(13)招:约请,邀请。(14)造:至,到。(15)尽:尽兴。(16)期:预期,希望。(17)既:已经,……以后。(18)退:返回,回家。(19)曾:竟然。(20)吝情:挂心,在意。(21)去留:复词偏义,义在“留”上,指主人的挽留。(22)环堵:周围环绕着四堵墙。堵,墙壁。(23)萧然:清静冷落的样子。(24)蔽:遮挡。(25)短褐(hè):粗布短衣。(26)穿结:穿破后加以缝补。(27)箪(dān)瓢:古代盛饮食的用具。箪,圆形竹器。(28)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9)自娱:自得其乐。(30)颇:副词,略略,稍微。(31)志:志趣。(32)忘怀:忘记,不放在心上。(33)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34)赞:名词,传记结尾部分作者的总结评论。(35)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贫,齐国、鲁国的国君聘他为官,均遭拒绝。(36)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即“于贫贱不戚戚”。于,因为。戚戚,形容忧愁的样子。(37)不汲汲于富贵:状语后置,即“于富贵不汲汲”。于,因为。汲汲,形容心情急切的样子。(38)其言:名词性词组充当状语,意思是“按她的说法”。(39)兹:这。(40)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41)俦(chóu):同类,伴侣。(42)衔觞(shāng):口含酒杯,借指喝酒。觞,酒杯。(43)以乐其志:“以之乐其志”的省略。乐,使……快乐,使动用法,代词,这样的,(4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欤?……欤?表示选择性的询问。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译 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它做自己的号。他淡泊宁静,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喜好读书,不在字句上钻牛角尖,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酒,(可是)家里穷,不能常有酒喝。亲戚和老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就摆好酒约他去喝;他来了就要把酒喝个精光,一定要喝他个醉。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在意你的挽留。徒有四壁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寒风和烈日。(他穿的)粗布短衣打了许多补丁,装饮食的用具经常空空如也,可是他安然自若。(他)经常用写文章来消磨时光,略微表露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持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总评:黔娄的妻子曾经有这样的话:“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不因为追求富贵而着急。”按她的说法,这黔娄同此人该是一类吧?一边喝酒一边写诗,以此使自己的心情无比快乐。(这样的人)是无怀氏时候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治下的人呢?
[鉴 赏]
五柳先生是个虚构的人物,作者借他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遗世独立的隐士,不但通过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而且也表达了对“汲汲于富贵”的世风的批判和对“无怀氏”、“葛天氏”时代淳厚朴实的社会风气的向往。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的自画像。
为人立传而又要篇幅短小,如果面面俱到,必然是蜻蜓点水,淡而无味。因此,就必须以表现人物性格为重点,而表现人物性格又需要画龙点睛:“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常著文章自娱”;“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悠闲自适,身处乱世而能洁身自好,不放弃自己理想和追求的的高士,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文章笔调诙诣,引人入胜。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