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谭嗣同(千家诗《谭嗣同·狱中题壁》题解与鉴赏)

如愿风 古诗鉴赏 10

狱中题壁,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望门投止: 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

《狱中题壁》清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赏析】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一首绝句。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谭嗣同《狱中题壁》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下一句是“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出自出自清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文如下: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译文】: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谭嗣同被砍头的诗?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确实存在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为七言绝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朝代:清代作者:谭嗣同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希望对你有帮助:在谭嗣同身陷狱中,面临酷刑和死亡时的自白.面对死亡,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为自由和光明,他宁愿赴死。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意思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附原文如下: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这两句是谭嗣同对于出逃的康梁等人美好的愿望。希望康梁像古时候的贤人张俭,诤臣杜根那样,能处处得到人们的救助。

千家诗《谭嗣同·狱中题壁》题解与鉴赏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1],忍死须臾待杜根[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清代思想家、诗人。他的诗多抒发壮志,意趣豪迈。[题解]这是诗人的绝命诗。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谭嗣同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翻译: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这两句是谭嗣同对于出逃的康梁等人美好的愿望。希望康梁像古时候的贤人张俭,诤臣杜根那样,能处处得到人们的救助。

狱中题壁 清代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上一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出自清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诗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该诗出自清代诗人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谭嗣同的诗如下:《狱中题壁》谭嗣同 〔清代〕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翻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原作内容如下: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入都别友人》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 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

《狱中题壁》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1],忍死须臾待杜根[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注释】[1]止:宿。思:思慕。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

爱国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赏析

  《狱中题壁》

  近现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译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扩展阅读:谭嗣同轶事典故之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标签: 狱中题壁 望门 杜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