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翻译(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我也有泪有感情 诗词教学 10

《旧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旧唐书王维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王维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

刘昫《旧唐书·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德宗诏日:“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旧唐书·颜真卿传》①李希烈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

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建生士通,皇朝利州都督。士通生志善,尚衣奉御。志善生温,检校都官郎中。温生季庚,历酸枣、巩二县令,建中初为彭城令。时李正己据河南十余州叛。

旧唐书柳宗元传全文翻译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唐朝的河东郡。他自幼聪颖好学,精通文章诗词,早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被朝廷征召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升为尚书员外郎。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至偏远地区任官,历经多次变迁,最终辗转至柳州任刺史。

译文:王叔文失败后, 刘禹锡亦获罪贬为连州刺史, 赴任途中, 又贬为郎州司马。郎州在西南夷人之地, 风气很落后, 习俗处处与中原不同, 没有一个能交谈的人。刘禹锡在郎州十年, 惟有靠作文吟诗来陶冶性情。蛮夷之风俗崇尚巫术, 每每滥修祠庙, 击鼓舞蹈, 必定唱言辞俚俗的歌曲。

旧唐书的记载很简略,只有三句话:“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

旧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如下:李_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_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_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_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_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翻译如下:李白,字太白,是山东人。李白少年时就有超群的才华,志气宏大放达,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心志。他的父亲是任城尉,李白因此将家安在任城。少年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居在徂徕山,酣歌纵酒,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旧唐书·元载传》 原文 :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诏求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者。载策入高科,授邠州新平尉。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稹八岁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郑夫人是贤惠明理的妇人,家中贫穷,她亲自教元稹读书,并教他写字。元稹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两经考试登第。二十四岁调判入第四等,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中的十八人中,元稹是第一,这是在元和元年四月。

《旧唐书▪柳公权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皆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上元、元和初,入为翰林侍书学士。

译文: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

李商隐字义山 怀州河内人

《旧唐书》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亻甫,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也。祖父寓居成都,父为少府卿,以明经荐诸生,甫幼有志,好学不倦。天宝中,为进士及第,授左拾遗,累迁秘书郎,尝以疏请改革,上嘉之,以其为相国府法曹参军。后以疾辞官,归家五年,乃复起家,累官至太子少傅,赐爵忠武侯,封郢国公。

《旧唐书 太宗本纪》翻译 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起义。 经常纡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选自《旧唐书·薛仁贵传》,有删改)【注】 ①阃外之寄:战地指挥。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唐临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唐临传原文及翻译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徐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馀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间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迂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谨的孙子。他的先人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他的伯父唐令则,在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因谄媚,曲意迎合太子李勇获罪而被杀。唐临年青时与兄唐皎都有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有轻罪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和他们约定,让他们按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宽恕恩惠,到约定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监因此知名。

  两次提升侍御史,奉使命到岭外。追究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处置的申诉冤案关押的三千多人。多次调任黄门郎。再封给他银青光禄大夫。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第宅,衣服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那个原故,对那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能如此宽恕。

  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我曾经做太子时,你就侍奉我,我现在做皇帝,你又担任侍奉的职位,凭昔日的忠诚,所以我又授予你如此重任。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很紧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叫冤说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帝奇怪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如此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再封给他金紫光禄大夫,又担任过兵部、度支、吏部尚书。显宗四年,因犯罪贬为潮州刺史,死在他的任职上,终年六十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