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传《晋书·陶潜传》
王弘刺史对陶潜十分钦佩,曾多次试图邀请他,但陶潜以病为由不见。尽管生活简朴,但他对待朋友来访总是欣然接受,与人相处融洽。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使得他得以远离尘世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晋书·陶潜传》中,开篇这样介绍陶渊明:“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这个典故来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形容一个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曾写作《五柳先生传》,说:“看我所住得环境,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经常没有吃喝,又怎么样呢。”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朝房玄龄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赏析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晋书·陶潜传》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没有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晋书中陶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陶潜,又名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时期的陶潜(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解释 (1)虚闲:空闲无事,清闲 (2)束带:穿正装 (3)而:却 (4)但:只要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属于陈述句。翻译:(1)不私上官:不谄媚(巴结)长官 (2)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
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我的住所)四壁破败萧然,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粗布衣服,纠结破敝,盛食的箪瓢常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中的原文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句话是作者形容陶渊明淡泊名利的名句,常被世人用来比喻某人有骨气、不畏强权、清高处世的样子。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节选及翻译是什么?
晋书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翻译: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这件事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陶潜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到(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琴音)。”陶潜在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所有文集流传于世上。
作品简介及赏析《陶潜传》即记载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传记。《晋书》和《宋书》均有《陶潜传》,都对陶潜的生平、主要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内容略有不同。
借助这段文字——乐琴书以消忧,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隐士陶渊明的性格、生活情趣及价值取向: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弹琴消忧,自得于真性情,淡泊明志,乐天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