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留青冢向黄昏全诗?
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全诗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画图省识春风面⑤,环佩空归月夜魂⑥。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⑧。是一首非...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 画图省识春风面⑤,环佩空归月夜魂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意思如下 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意思1: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是说昭君远嫁匈奴,死后葬在那儿,如今独留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释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清冢向黄昏”,这个典故出自于昭君出塞。一个深陷后宫,无缘得到皇帝宠幸的小女子,不甘心寂寞地老死冷宫,就毛遂自荐到塞外和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老死他乡了。这就是昭君出塞的本来面貌。但历史总被后人拿出来翻晒、折腾、研究、演绎、戏说。
说的是王昭君。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意思是: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出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原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意思: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本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具体原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的是王昭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唐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中运用互文的一句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解析:“一去”与“独留” , “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家”,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王昭君》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昭君出塞”的故事影响深远,成为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题材。
那么,所谓《王昭君》的诗句,也就是通过诗歌这种文学手段来吟咏王昭君的诗歌,也就是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作为题材的诗歌创作。而以《王昭君》为题的诗歌很多,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等著名诗人,都有以“王昭君”为题的诗作。
下面对王昭君、昭君出塞以及歌咏王昭君的诗,分别进行介绍。
一、关于王昭君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晋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称她为“明君”,唐人因为她嫁给了单于,算是妃子,又称“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
二、关于昭君出塞 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虚弱,一直推行和亲政策。王昭君就是为和亲而出塞。
“塞”就是边塞,又称作塞北、塞外,泛指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的南北连接处,也是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政权的交界,自古以来就有着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又有着频繁的相互征战。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中原建立大一统政权之后,秦始皇就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时期时而和亲、时而大规模征战。
所谓和亲,就是将贵族女子嫁给少数民族的君长,利用婚姻作为纽带,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是汉、唐时代汉族统治阶级常用的手段。
昭君出塞是真人真事,最早见于《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意当汉朝的女婿,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给了他。单于立她为阏氏(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呼韩邪死了。昭君上书成帝,请求归国。成帝命令她按照匈奴的风俗,再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因为长得极美而被选入官。当时,元帝因为宫女太多,就要画工毛延寿画像给他看,然后确定人选。许多宫女为此都去贿赂画师毛延寿,而只有王昭君不肯去贿赂。毛延寿就陷害她,将她画得极丑,所以一直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后来呼韩邪求婚,王昭君就自己请求去和亲,汉元帝也答应了。等到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是后宫中第一美人,大为后悔,但已答应匈奴,无法改口,只好让她去了,后来查出原因,追究责任,就将毛延寿处死。这一内容见于《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于是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历朝历代的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了王昭君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具有正直品德而被陷害的人、具有反抗性格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祖国并做出了贡献的人,是一个为广大人民所同情和怀念的人。
三、关于咏王昭君的诗 咏王昭君的诗,有的带有“王昭君”“明妃”之类的标识,有的不带。
历代咏王昭君的作品很多,始于汉代,而歌词无传。《乐府诗集》收自晋至唐咏王昭君的歌词四十多首,其中的《王明君词并序》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作品,作者是石崇。原诗有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全诗如下: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引。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在唐代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古典作品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两首、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等都是杰出的。
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最后再举几例,供欣赏——
1.白居易的《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李商隐的《王昭君》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