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爱国,黄河的诗句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表现黄河壮美的边塞诗是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河的诗句描写黄河的诗句有以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析:诗人初到凉 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3.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4.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5.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6.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7.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王之涣《宴词》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李白、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句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凉州词二首 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书河上亭壁》宋代: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作品】: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黄河的古诗我知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描写黄河的诗句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通过远上白云间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一片孤城万仞山则凸显了黄河两岸的险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王之涣的诗句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2.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描写黄河苍茫壮阔的诗句
描写黄河苍茫壮阔的诗句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处: 王之涣《登鹳雀楼》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处: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又名《凉州词》,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黄河的诗句描写黄河的诗句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征人怨/征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征怨》唐·柳中庸。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描写黄河的诗句
描写黄河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出自唐代温庭筠的拂舞词公无渡河 译文,黄河巨浪滔天滚滚而来,轰鸣回响犹如雷声震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作品】: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