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容的诗
原文: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最喜欢的一篇《狂风沙》,也是她的代表作。
《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
乡愁席慕容原文 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纸片。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故乡与家的连结,都被牢牢刻写在心底,不管风吹雨打,或走多远,都不曾忘记。每逢夜深人静,那乡愁便化作淡淡的月光,轻轻洒满回忆的角落。席慕容笔下的乡愁,质朴而深情。寥寥数语,道尽游子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思念。
席慕容的《乡愁》全文及诗意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意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
【诗歌全文】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萧乾《枣核》、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 周作人《乌篷传》《故乡的野菜。
《乡愁》是当代诗人席慕蓉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分三节。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精华答案 【席慕容的《乡愁》】【诗歌全文】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
席慕容《乡愁》的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的是故乡的歌谣,故乡的风景,古树的年轮。
《乡愁》选自《七里香》卷八《隐痛》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容创作现代诗)详细资料大全
《乡愁》是当代诗人席慕蓉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分三节。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后被选为人教版《国中语文第三册》、高教版《大学语文》等教材中的课文。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乡愁 创作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 作品体裁 :现代诗 作者 :席慕容 作品出处 :《席慕容诗选》 作品原文,创作背景,文学赏析,名家点评,作品影响,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文学赏析 写乡愁的诗很多,而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著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是故乡明。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节。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萤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把这种飘忽无定的乡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达不出来的,被诗人表达出来了,一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充分表现“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语言的贴切自然、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名家点评 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周政保:寥寥数语,却写出了“乡愁”的形态与方式。这是席慕蓉作诗的好处。她那纤细的情感总是有所发现、有所抽象,特别是“故乡的面貌”、“雾里的挥手离别”。而“乡愁”是什么呢?诗人从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捞出了绝妙的回答这回答只属于诗。它突现了浸泡在乡愁中的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的、但又难以言表的心境。这诗易记而动人。可见,精短且富有意味也是诗之所以焕发魅力的原因之一。(《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 现代诗人毛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既然挣不脱古人乡愁诗境的笼罩,就索性从这里出发,再图拓展。而当“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月夜笛声中拔地而起时,一个全新的创造便完成了。(《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 当代作家陆梅:纸上的故乡,心里的乡愁。在席慕蓉的诗、文里,乡愁是一首唱了再唱的出塞曲:黄河岸,阴山旁,草原千里闪金光。(《满目星辰》) 作品影响 《乡愁》后被选为人教版《国中语文第三册》、高教版《大学语文》等教材中的课文。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9月出生。四川重庆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女诗人。笔名肖瑞、漠蓉、穆论、千华、席连勃等。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自香港赴台。14岁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正式开始习画,同时开始写诗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1959年入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曾在台北市仁爱国中执教。1981年9月,诗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个月后就再版。另外一本诗集《无怨的青春》也成为畅销书。主要作品有:诗画集《画诗》,诗集《七里香》《成长的痕迹》《无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同心集》《写给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