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译文 | 注释 |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意思:作者借欣赏中秋月亮的时机,表白自己为人高洁的品性。原文:《水调歌头·中秋》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水调歌头 中秋》的全文
《水调歌头·中秋》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吩咐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秦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水调歌头·中秋 作者: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录,倍觉不胜幽。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ˍ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是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为桂花拼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
苏轼水调歌头的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下片中,词人以"横玉笛,韵悠悠"描绘了一幅月下吹笛的场景,笛声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回响,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他借着这清时良夜,痛饮一番,以十二栏干的倚靠,展示了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此时,他神与物游,对宇宙、对人生展开了遐想。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前两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直接关联。
★ 《水调歌头》翻译 ★ ★ 《水调歌头》注释 ★ ★ 《水调歌头》赏析 ★ ★ 中秋节古诗赏析 ★ 《水调歌头》 —— 北宋诗人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中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扼要分析
《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空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进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诗意是对亲人的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水调歌头,苏轼笔下,丙辰中秋,欢饮至夜尽,大醉后,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何时出现?举杯问青天。不知天宫今夜何年。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耐寒。起舞弄清影,人间何似在此?月转朱阁,低绮户,照亮无眠之人。不应有怨恨,为何总在别离时圆?
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对中秋节的形成和中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提醒着众多奔走在外的游子在中秋节的时候回家团圆。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录,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水调歌头 中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宋代·米芾《水调歌头 中秋》 水调歌头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
碧空暗淡同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宋代·陈瓘《青玉案·碧空暗淡同云绕》 青玉案·碧空暗淡同云绕
碧空暗淡同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桂叶眉丛恨自成。锦瑟弦调,双凤和鸣。钗梁玉胜挂兰缨。帘影沈沈,月堕参横。屏护文茵翠织成。摘佩牵裾,燕样腰轻。清溪百曲可怜生。大抵新欢,此夜□情。——宋代·贺铸《摊破木兰花/木兰花》 摊破木兰花/木兰花
桂叶眉丛恨自成。锦瑟弦调,双凤和鸣。钗梁玉胜挂兰缨。帘影沈沈,月堕参横。屏护文茵翠织成。摘佩牵裾,燕样腰轻。清溪百曲可怜生。大抵新欢,此夜□情。柳态纤柔,雪艳疏明。问人来、人道轻盈。张琵莲脸,一寸波横。比潇洒处,犹难称,此嘉名。花前烛下,微颦浅笑,要题诗、盏畔低声。司空自惯,狂眼须惊。也不辞写,双罗带,恐牵情。——宋代·晁补之《行香子·柳态纤柔》 行香子·柳态纤柔
柳态纤柔,雪艳疏明。问人来、人道轻盈。张琵莲脸,一寸波横。比潇洒处,犹难称,此嘉名。 花前烛下,微颦浅笑,要题诗、盏畔低声。司空自惯,狂眼须惊。也不辞写,双罗带,恐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