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人物,其简介,以及代表作?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因此是“冷”的,而能够形成“涛”声的水,自然是“巨”大的“源”头,而山涛字“巨源”就有了照应。但谜面要求是打一古人“名”,所以答案是“山涛”,不是山巨源。山涛,魏晋时期的文人,字巨源,性情笃好老庄,不求闻达,为“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字巨源,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父亲山曜是宛句县令,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难得其自有一身释然情怀,并不因家中贫苦而有困惑,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年少时卓尔不群,气度非凡。尤其喜老庄思想,深受其影响,常常隐居山里,收起自己抱负,云游四海。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官员、玄学家、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君的人物设定?
姓名:山涛君 其他称号:怒天(道号)、霸香子(初入苦境)、千面圣尊(血道天宫之尊号) 化身:玄羽丹(化身玄羽丹初登场:霹雳幽灵箭第一部第1集。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人物简介 嵇康,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
嵇康何许人也?竹林七贤之首,字叔夜。论学问,论德行,给多大的官也不为过。 山涛何许人也?嵇康的亲密挚友,字巨源,也算饱学之士,在司马昭手下任职。
名人简介: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时期魏晋大臣、政治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与王戎、刘寔并称为“竹林三贤”。
政治立场的差异:嵇康和山涛虽然同为“竹林七贤”,但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为政意向存在较大差异。嵇康倾向于支持曹魏皇室,而山涛则选择了与司马氏合作。
山涛为什么不为嵇康求情?
山涛没有为嵇康求情,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山涛和嵇康的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两人之间的友谊并不深厚。
比喻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的人。 比喻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的人。
山涛再次任选职十余年,每逢官位有缺,总选又几位备用的人,看到诏旨倾向于某一人,然后才明言上奏,先将司马炎所想用的人提出,所以司马炎所想用的人,有时没有先提出来,众人不了解详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意愿用人。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西晋名士山涛简介 嵇康为什么要和山涛绝交
山涛人物生平简介
山涛字巨源,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父亲山曜是宛句县令,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难得其自有一身释然情怀,并不因家中贫苦而有困惑,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年少时卓尔不群,气度非凡。尤其喜老庄思想,深受其影响,常常隐居山里,收起自己抱负,云游四海。山涛性情潇洒自在,不以名利而拘束自己,四十岁才踏上仕途,被人举荐为孝廉,后任职河南从事。在任期间,决策果断,看人断事极有远见。
山涛早年丧父,家中贫困。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喜好《庄子》、《老子》学说,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与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游,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山涛推荐好友嵇康做官,嵇康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山涛失望。嵇康后来因得罪司马氏而被治罪,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了。”
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郡里的主簿、功曹及上计掾。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
一次,山涛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果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著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嵇康写给山涛的绝交书是怎么回事
嵇康与山涛都名列竹林七贤,性情相仿,志趣相投,殊不知知己之间曾写过绝交书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嵇康对山涛的昵称,而嵇康信誓旦旦的要与山涛绝交的缘由是什么呢?
嵇康写与山涛的信中如此写道:“我本是懒撒自在的人,不适合在勾心斗角、步步为营的官场中生活,你觉得我嫉恶如仇,直言不讳的性格若是为官不会招来祸事吗?你我何仇何怨,你竟如此加害于我,看来知己一言也只是戏言罢了,你不懂凤凰不食猫头鹰之美食的道理。”
全文大意大致如此,总结下来,就是一个热心为还有铺排仕途,不料马屁拍在马腿上,而另一个自视清高,不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想必朋友之谊从此断绝,可是故事还长着呢。
嵇康虽为接受山涛举荐其为官的好意,但最终没能逃脱因“嫉恶如仇,直言不讳”而招致的祸害,获罪被杀,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于当时已绝交的山涛,足见二人情义至深,虽义已断,但情未了。山涛待嵇康之子,视如己出,极力将之培养成人中龙凤,不负挚友临终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