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解说
第一个道理:孔子告诫我们学习之道应当持之以恒,不断的反复温习,学了一项操作不断的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不断总结,推敲就会发现新的东西,见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当我们获得新的见解时,不应该感到高兴嘛?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然而,孔子更注重引导人们去体会学习的另一情感,即愉悦的审美情感。“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觉,重在个人内心的感受。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篇一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再三反省的意思 《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新著。
《论语.学而》第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感受】“学而”这三句话,之所以成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实际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学习,交友,修身!“学而时习之”,“习”字,有说是“复习”,孔子不是说了嘛,温故而知新;还有个说法是“实习”——学以致用。但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第一句话代表“学习”是毫无疑问的。
论语学而读后感(一)《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一共有20个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义。第一篇是《学而》,共有十六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应该经常的去复习、实践,不是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告诉我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态度。
感悟: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本章意思是学到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实践它,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我也还有点印象。下面我就说下译文以及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译文如下:孔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不求舒适,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和提高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哪本书?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论语·学而》第一章中,孔子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修养之道。他提出,"学"不仅仅是对传统典籍的研习,更是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时习"强调的是将所学付诸实践和反复温习,这能带来内心的愉悦,"说"与"乐"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喜悦。
不是为了“学”而学,是为了“习”,为了实践,而且要时时处处,要在“当时眼下”实践,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孔子特别强调实践,甚至认为实践应先于“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6)、“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7)可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说:通“悦”,愉快。 句子的意思是: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参见《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通“悦”,愉快。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第一则读后感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什么我理解不了儒家思想?
可以说,一切认为儒家是假大空的都是没读过儒家任何一本书,而只是道听途说,别人怎么说就怎么信。
因此,我们教育学生也应有一定的次序,首先要教会其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能教会其爱伙伴和同学、尊重伙伴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教会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全人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句,应有两层意思。
每日一句论语#专栏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一》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多元思维模型#专栏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效率?》《如何运用“复利思维”投资你的人生,彻底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论语·学而第一》一章,孔子强调了学习、道德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人们能体验到内心的喜悦。孝顺和尊重长辈是仁德的根本,提倡诚实守信,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在治理国家时,孔子倡导敬事、节俭、爱人和适时役使民众。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的时候。哥哥送了我一本不知什么版本的《论语》(当然,当年看书都还未曾会去考虑版本的问题)。拿到新书的我很是兴奋,立马装模作样读了起来。在往后的学习生涯中,《论语》作为经典频繁出现,而学而第一作为《论语》开篇,自然是我反复背诵、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了。
“论语第一则"出自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自身学习方面,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并用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从知识中求取力量,并自得其乐的快乐表现。
论语感悟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因而学习美德,拥有美德是学习之基。我以前曾读过《论语》但每次读《论语》感触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在思政工作岗位上,又有不同之感触。《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我们现在所的做思想工作有相同之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我也还有点印象。
下面我就说下译文以及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
一、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不求舒适,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和提高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二、小小感悟:
1、为什么孔子认为真的君子是不求吃饱穿暖的呢?
➡对于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天辛苦工作无非就是能够吃饱穿暖,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吃香喝辣,如果不能满足那就是过得不幸福。
但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可能有得吃就不错了,别提什么吃得饱。
于是孔子就认为,真正的君子是应该以他人为先的,可以少吃点留给他人吃,可以住得差一点,留给别人住。而且对他们来说,学习和智慧就是精神食粮,他们乐在其中。
2、为啥说君子要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呢?
➡其实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虽然父母可能没有学习过论语,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天道酬勤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上天会公平地回报付出辛劳的人。那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辛勤地劳作,就会有所收获。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事也要勤劳敏捷,这样才会有收获。
言语上小心谨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约束,因为乱说话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就比如说前两天我楼下两个邻居吵架,事情不大,不过是一些闲言碎语罢了,结果吵了三个小时。口舌之争无非也是因为欲望,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知足而忘忧。
3、为什么要跟着贤能的人去学习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才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就会更快乐。你想想,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得有多少,你不去学习了解,你又怎么能知道别人优秀在什么地方,而自己的不足又在哪里呢。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很不错,但是当你遇到真正优秀的人,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可能恍然大悟:我的那点想法不值一提。
所以,我认为孔子不是在让我们摒除欲望,而是把欲望从衣食住行转移到学习求知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成为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