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梅花诗(苏轼梅花赏析?)

忽燃又忽灭 诗词教学 15

苏轼的红梅古诗赏析?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

《梅花·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咏梅花诗鉴赏 苏轼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蜓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梅花二首,红梅傲雪出自苏东坡梅花二首,梅花电视剧梅花三弄、梅梅洛、诗句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用谢了,回答完毕 梅花二首,红梅傲雪出自苏东坡梅花二首。

《西江月·梅花》——宋代文学家苏轼 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欲问东君无处问,一枝红杏出墙端。《梅花》玉骨冰肌冷透骨,一枝斜倚画阑干。莫言桃李花时尽,独立西风意未阑。《梅花》寒雪红梅能几时,一朝春尽红须知。欲知春色如许好,须是寒枝看后知。1《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雪后初晴暖复开。一夜北风松柏响,满山红紫斗芳菲。

“浮云吹作雪”诗句出自现代诗人白落梅的《临江仙》一词中。

苏轼梅花二首原文及赏析

第一首开篇,诗人以写意技法,传神妙笔,勾勒出一幅春日岭梅图:冬去春来,幽谷青青,溪水清沏,潺潺有声;野草荒棘,漫山遍岭,其间梅花,分外鲜明。以诗文书画冠绝当世的苏轼,诗中不独“有画”,且有音乐之声。你听:幽谷清溪,潺潺作响,琤琮叮咚,悠然悦耳。

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关于梅花的诗共有五首,分别是:《西江月·梅花·其一》、《西江月·咏梅·其二》、《定风波·红梅》、《红梅二首·其一》、《红梅二首·其二》。《西江月·梅花·其一》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梅花十绝全诗: 红白相间一唱和,人间从此绮怀多。 偏村添蜡荧光借,任尔春秋是几何。 横斜疏影漫亭台,消息偎窗灿灿开。

苏轼梅花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西江月·梅花》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梅花》译文 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寒夜梅花 墨池前西望,气淡云闲,远山如练。疏星渐冷,花影渐稀漫。长风落水,画桥西畔,一夜征人尽望。 流萤照壁,倚阑干,脸如重霜。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探梅"、"引杯而饮别琼浆,核桃双成对地黄" 因为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描述了自己接待客人时所用的器皿、所吃的核桃以及与客人分享美酒的场景。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个人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江月·梅花》苏轼词作赏析

  《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西江月·梅花》苏轼词作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风⑵。海仙时遣探芳丛⑶,倒挂绿毛幺凤⑷。

  素面翻嫌粉涴⑸,洗妆不褪唇红⑹。高情已逐晓云空⑺,不与梨花同梦⑻。

   【注释】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白话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标签: 梅花 海仙 玉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