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是什么?
"十三行"原本是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真迹中仅存的十三行文字,这些文字共计250个。到了南宋时期,真迹只剩下这十三行,因此得名。目前传世的版本主要有玉版十三行和柳跋十三行两种。据元朝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十一记载,这是其名的来源。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洛神赋十三行》的显著特征包括:运用细劲的笔触,方圆结合,落笔轻巧而果断,兼有沉着的气质与飘逸的风格。字形略带长势,右侧微翘,整体布局宽松自然,符合“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书法哲理。
断璧遗珠的《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字子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中国书坛上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墨迹现存绝少,而刻本很多。但均无太大的影响。而其所书《洛神赋》却是脍炙人口的神品。他的书法和曹植的文章可谓联珠合璧了。这篇作品虽然是小楷,却写得字画神逸,墨彩飞动。
王献之小楷哪一件最著名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最著名。《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此作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原理: 以撇捺行进的方向而言,如果偏向于向横向走,则容易形成横势。换一种理解,撇捺的力道是向横向走的。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以小楷见长,其字画生动,墨彩飞扬。结构上,他巧妙地把握了舒展与纤丽之间的平衡,笔画既劲隽又沉着,疏密有致,字间距与行间距恰到好处,呈现出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味。楷法精湛,又不失灵动。该作品的特点在于用笔细腻,方圆结合,落笔轻柔而果断,刚柔并济。
在书法艺术宝库中,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它以其卓越的小楷技艺,为我们展现了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洛神赋》原本是魏国文学大家曹植的名篇,其墨宝原稿曾书写在珍贵的麻纸上,然而,历经岁月沧桑,到了唐宋时期,全貌已不可见,仅存十三行珍贵的片段。
洛神赋十三行原文及翻译
望洛神再现,不顾一切,轻舟逆流而上。舟行洛水,忘返归途,思恋益深,夜不能寐,身染浓霜,至晓方醒。不得已命仆备马,踏上归途,心怅然若失,徘徊留恋,难以离去。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的辞赋。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洛神赋十三行原文及翻译如下:译文: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
"大令"是指王献之,他在后来担任了中书令,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大令。2. "十三行"是指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的一段,在宋代被刻在石上,但现存的刻石仅剩下中间的十三行,因此被称为《玉版十三行》。3. 此联的含义是表达对前人的思慕之情,见到贤人则思考如何与之齐平。
洛神赋实际字多大
原字每个约1平方厘米,就一指甲盖大小。《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为东晋王献之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经典名作。内容为《洛神赋》中的一段,共13行250字。成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并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书家均推崇此帖,并给予高度评价,甚至有人称其为“小楷极则”。
2.在纸墨方面,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使用淡墨,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3.临习者必须具有一定中、大楷的功力,特别是中楷,可以过渡,否则,结体难以安排,笔力也不易掌握。4.古人云:“执笔在指,运笔在腕。
十三行 法帖名 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中国商业历史名词 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
法帖名称。晋代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真迹,到了南宋时期仅存十三行,共计二百五十字。因此得名。现今流传的版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可参考元代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十一。2.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
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唐张怀瓘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出的用笔特征是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敛中有放,使点画更力晚得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做到了这一点。
洛神赋原文及译文
洛神赋原文及译文如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盼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覩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译文: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
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的,莫非就是她,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象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
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代表作有《七步诗》《七哀》《梁甫行》《洛神赋》《野田黄雀行》《白马篇》《公宴》《美女篇》《名都篇》《责躬》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