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检测发展趋势?
碳排放核查工作是碳市场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保证碳交易得到实施并取得预测效果的关键步骤,碳排放核查是以企业或集团为单位。
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阶段“欧III标准(国III)”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
欧盟已宣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全面将航运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以应对气候变化。航运公司需为抵达或离开欧盟航线以及在欧盟区域内的船舶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购买碳配额,遵循限额和交易的原则。
确保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正常运行的重要程序是监测、报告和核证(简称MRV )制度。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通过欧盟独立交易登记系统(The Community Independent Transaction Log,CITL)对每一个排放实体配额的发放、转移、取消、作废和库存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减排策略和监管框架。首先,我们有配额型交易,也称为总量管制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这种模式建立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之上,比如欧盟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其中的“欧盟排放配额”(EUAs)是关键。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试验阶段的成效
最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成功提升了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凭借其减排承诺和对全球碳市场的主张,彰显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力和决心。
实施日期不同 欧洲排放标准:1959年开始制定实施。 汽车排放标准:1983年开始制定实施。
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其实和COD交易是一个意思,这对高排污企业有利,但是对环境不好。有些高污染企业自身的COD排放许可量不够用的,自身又不想办法改进工艺,就花钱去像排污量少的企业买指标,所以这个排污交易制度其实不好,但是在现阶段是有效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7年全球CER交易额达到了惊人的60亿欧元。然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在2009年上半年显现,二级市场的CER价格从20欧元/吨下跌至约10欧元/吨。以欧洲排放交易体系为例,欧盟自2005年起实施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管理,通过设定成员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构建了欧洲排放交易体系。
碳交易市场两种型态
碳交易市场的两种主要型态适应了不同的减排目标和监管环境。首先是配额型交易,也称作总量管制与交易系统。以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为例,此模式基于总量控制,其中欧盟排放配额(EUAs)是其核心。
(二)为进一步运用总量交易机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试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并弥补设计缺陷、积累运行总量交易机制的经验。针对排放交易体系试验阶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欧盟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完善。这些缺陷及其改进措施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属于总量交易(cap-trade)总量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或逐年降低的前提下,内部各排放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放量,实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目标是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降低55%,并最终实现气候中和。面对全球气候行动的挑战,欧盟采取坚决措施,通过CBAM来维护其气候领导地位,同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该机制旨在防止欧盟企业因外部宽松环境而逃避碳排放责任,确保全球气候努力的完整性。
其已经实施了适用于欧盟地区的气体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通过对特定行业的装置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证,允许减排信用进入市场,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2021年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7月16日(星期五)正式开市,这是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进行的。
欧盟国家并非完全不使用新能源汽车,实际上,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模式
建立基础—《欧盟2003年87号指令》(2003/87/EC)运行时间—2005.1.1至今参与国家—欧盟28个国家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第二阶段2008-2012;第三阶段2013—2020。效果—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84%。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市场交易的标准主要是国家计划分配的欧盟排放配额(EUA)。同时被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排放实体在一定限度内允许使用欧盟外的减排信用。目前只允许使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核证减排量(CERs)和联合履行(jI)项目减排单位(ERUs)。2005~2007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试验阶段该阶段排放量的上限被设定在6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均免费分配;每年剩余的EUA可以用于下一年度的交易,但不能带入第二阶段。该阶段允许使用的CER和ERU的数量平均为总体配额的13%,各国情况略有不同。第一阶段暴露的主要问题是配额分配经验不足,有的排放实体分配到的排放额度远远大于该阶段其实际排放量,配额供给出现过剩现象。但是由于不少企业为以防万一并不会把所有多出来的EUA拿去卖,所以市场并不至于崩溃,但是还是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现货EUA价格从2006年3月最高的30欧元跌到2007年初最低的3欧元。2008~2012年,《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承诺期在这个阶段里,欧盟吸取了第一阶段配额分配过松的教训,最终将EUAA的最大排放量控制在了每年20.98亿吨,对各个国家上报的排放额度仍是以免费分配为主。在这一阶段,开始引入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即从配额总额中拿出一部分,以拍卖方式分配,排放实体根据需要到市场中参与竞拍,有偿购买这部分配额(例如,德国就拿出10%的排放配额进行拍卖)。同样,第二阶段里排放实体每年剩余的EUA可用于下一年度的交易,但也不能带入下一阶段。从2013年开始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三阶段据了解欧盟将会对第三阶段的交易机制进行大幅度改革,以避免内部市场失灵。同时还要扩大纳入排放体系的行业范围,强化价格信号作用以引导投资,创造新的减排空间,减少总的减排成本,提高系统效率。此外,以拍卖方式分配的配额比例将逐步提高。波动的配额交易经历2006年5月前,EUA价格上涨很快,一度曾上涨到30欧元/吨。2007年的价格开始下降,在EU-ETS运行的第一阶段临近结束的约六个月时间内,价格在10欧元附近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年底价格一度上升到22欧元/吨。2008年上半年价格也居高不下,2008年7月1日更是创下了28.73欧元/吨的历史最高纪录。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价格才开始下滑。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现货价格一路下降,2009年2月触底反弹,目前维持震荡整理态势。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无功而返进一步加重了现货价格的盘整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