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高一化学必修一)

流星划过sky 名人名言 12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第一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CuSO4 BaCl2=CuCl2 BaSO4 第二步:把亦容易与水,易电离的物质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只有强电解质才能写成),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包括弱电解质,非电解质。

高一必修一化学共分成了四章,第一章:基本的实验操作: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以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与物质的量有关的简单计算:主要是n、NA、M、m、Vm、c、V等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找几道题练一下,应该问题不大,主要是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弱,而且考试不会太难。

请问苏教版的化学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目录也行

第一单元 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2.物质的量 3.物质的聚集状态 4.物质的分散系 第二单元 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2.常见物质的检验 3.溶液的配置及分析 第三单元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原子核的组成 这一章主要讲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离。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Cl2 H2== 2HCl (将H2在Cl2点燃。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小结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 A、作用:分离固体(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高一化学第一章主要是化学反应的分类,然后主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关键是化合价。

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高一化学上册的所有知识点总结谢了】作业帮

高一化学上册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谢了 高一化学上册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谢了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高一化学必修1目录(鲁教版)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

据我所了解,2021年江苏高一化学教材版本应该是最新的版本,按照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编写而成,内容涵盖了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应用知识等方面。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组分:其组分相对独立,通常有一相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分散相,称为增强相(增强体)。

高一必修一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 C B A BC C (1)× 没有明确O2的状态 (2)×氢氧化钠加入水中后,形成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 (3)× 水在常温下是液体 (4)√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

高中化学主要内容?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微观粒子的构成,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元素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热化学等内容我觉得不难。

高中化学特殊物质化学键数目(1mol物质): 金刚石:C-C:2;石墨C-C:1.5;Si:Si-Si:4;SiO2:Si-O:4;白磷:P-P:6。

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颜色:黄绿色),化学反应方程式:Cl2 H2O=HCl HClO,离子反应方程式:Cl2 H2O = H Cl- HClO 将新制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现象:生成白色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Cl2 H2O=HCl HClO,AgNO3 HCl=AgCl↓ HNO3。

高一化学目录如下:上学期: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高一必修一第一章。化学式至少几十条...计算公式:n=m/M c=n/V1 n=N/Na V2=n*Vm具体看情况。

人教版高中化学总共有两本必修,这两本必修的内容基本都是高考要考察的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化学高一必修一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知识点是化学必修一的重要学习资料,高一学生从此开启高中新篇章。下面是由我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牢记很重要。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3、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B=AB)B、分解反应(AB=A B)

  C、置换反应(A BC=AC B)D、复分解反应(AB CD=AD 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

  4、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 和SO42-、Ag 和Cl-、Ca2 和CO32-、Mg2 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 (或OH-)

  5、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能量是守恒的;

  ③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6、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7、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B=AB)B、分解反应(AB=A B)

  C、置换反应(A BC=AC B)

  D、复分解反应(AB CD=AD CB)

  8、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9、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10、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二)   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2、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 和SO42-、Ag 和Cl-、Ca2 和CO32-、Mg2 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 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 (或OH-)。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4、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5、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6、饱和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观察到液体颜色为红褐色,这是形成了Fe(OH)3胶体的缘故(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室方法)。当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这条“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就是丁达尔现象。当把制得的胶体进行过滤时,滤纸上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这个事实说明,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即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空径小。

  7、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析,分散系有9种组合方式。雾是液-气分散系;烟是是固-气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质直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是否有丁达尔现象稳定性举例

  浊液大于100nm—不稳定泥水

  溶液小于1nm—稳定NaCl溶液

  胶体1~100nm有介稳性Fe(OH)3胶体

  8、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溶胶、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9、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 3H2O(沸)= (胶体) 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 AgNO3=AgI(胶体) KNO3   Na2SiO3 2HCl=H2SiO3(胶体) 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 AgNO3=AgI↓ KNO3(黄色↓)   Na2SiO3 2HCl=H2SiO3↓ 2NaCl(白色↓)

  10、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三)   1、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2、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3、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4、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SO42- HCl = H Cl- HNO3 = H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K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NO3― BaCl2 == Ba2 2Cl―

  NaHSO4 == Na H SO42― NaHCO3 == Na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5、(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7、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

  8、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9、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10、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标签: 胶体 物质 电解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