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的家族成员
祖父宋堪性善好施,在乡里颇有佳名;父亲宋釜(字湘及)为清末廪生,学识广博,以才学称誉乡校,然因业师遭文字狱而受株连,终身不得做官,而又不通农事,家境艰难,成婚后便外出谋生;母亲沈氏颇贤良,宋哲元居长,共兄弟三人(二弟春元,字惠东;三弟智元,字慧泉),两个妹妹(大妹淑真。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从军生涯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毕业于北京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
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后,又侵占热河,侵入上海,攻入河北,加紧增兵华北,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
2014年5月19日义者无敌中邱福林的原型是谁: 邱福林是宋哲元以前的老大,历史上宋哲元以前的老大是冯玉祥,那么邱福林的原型应该是冯玉祥。
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哲元简介 宋哲元是怎么死的
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
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 师长 冯治安 旅长 王治邦 团长吉星文 本段事件起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宋哲元,字子元,号铁城,是宋代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出生于北宋嘉_二年(1057年),是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哲元在政治、文学、书法、诗歌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被誉为“四绝”之一。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国民追升其为一级上将。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第29军(军长宋哲元):第37师(师长冯治安)、第38师(师长张自忠)、暂编第2师(师长刘汝明)。第40军(军长庞炳勋):骑兵第5师(师长李福和)、第115旅(旅长刘世荣)、第116旅(旅长陈春荣)。
沪沟桥事变简介资料
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沪沟桥事变事件过程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 桥。
日军: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 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 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 师长 冯治安 旅长 王治邦 团长 吉星文 编辑本段事件起因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剧情简介:东北沦陷后,9军派兵入城组成宪兵团,团长由邱三奇担任。邱三奇是有名的纨绔子弟,被日本人委以重任,命他破获迷案。殊不知邱三奇的另一个身份,他必须小心应对,保全自己的同时,粉碎敌人的阴谋。
抗日英雄的故事简介:张书绅 张书绅于1909年生于开远大庄龙溪村。他自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在开远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而秘密加入了中国。1935年9月,张书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昆明5分校11期步科二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1937年的北平阴云笼罩。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扩张有恃无恐,平津危在旦夕.为了打通卢沟桥这一军事要道,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挑衅。驻守在平津要道宛平城的是中国的29军.在军长宋哲元的带领下,全军将士加紧练兵,准备抵抗日军的进攻。日军在中国军人的严密防御面前,未敢轻举妄动。
-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守土抗战的决心。宋哲元到天津与日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谈判停战。- 7月20日,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协定下令37师向西苑集结。- 7月21日,37师集结完毕。- 7月22日,37师开始撤退。- 7月25日,日军在天津塘沽港卸下大批军用品,用40辆车日夜不停向丰台运送。
揭秘:宋哲元29军真的有传奇的“大刀队”吗?
宋哲元(1885一1940),著名抗日将领,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陆军上将宋哲元,于民国29年(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盐市街永安公寓。宋哲元 字明轩,山东省乐陵市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
当日夜袭日军者,乃是西北军之特种兵“手枪连”,而非中世纪之“大刀队”。
长城抗战之西北军“大刀队”传奇,在民间与学界流传极为广泛
1933年“长城抗战”,迄今仍最为世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二十九军之“大刀队”传奇。该传奇称:二十九军109旅在守卫喜峰口时,利用西北军素有的大刀传统,于1933年3月12日夜袭日军,斩首无算,一举扭转战局,“此战过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惮大刀队夜袭,睡觉时也不敢取下。”①
该传奇自当年战事甫终,即被国内媒体大加宣传,如天津《益世报》称:
“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抢回了山,夺回了岭,收回了喜峰口,俘虏了几千个日本人,收到了几千枝日本枪,捉住了许多辆日本坦克,抬回来许多架日本开山炮。这个故事,岂不比(法军守卫)凡尔登的故事还威武!还壮烈!还光荣!还灿烂!”②
其后,某些相关当事人及部分历史学者,进一步强化了该传奇的可信度。如参与夜袭之董升堂将军,1949年后在大陆撰文称:当日受命绕往敌后奇袭时,曾“下达命令只准用大刀砍,手榴弹炸,非到万不得已,不用轻机枪和步枪射击。……受此打击后,敌人都戴上钢盔,预防大刀砍头。”③刘汝明将军(未参与夜袭),晚年在台湾,亦撰文回忆:“日军来犯,我赵登禹旅、王长海团的大刀队奋勇杀敌,斩获甚众,使敌丧胆。喜峰口与罗文峪两处敌军同遭败绩。”④
西北军“手枪连”的基本装束
再如,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李云汉,亦撰文称:
“当最高军事当局决定阵前换将之际,正第三军团宋哲元部在喜峰口英勇杀敌,创造奇迹之时。……(3月12日)由赵登禹旅派队绕攻敌后宋哲元简介,以大刀奇袭敌阵,斩获无算,经三昼夜之血战,毙敌逾三千以上,造成自九一八以来北方战场首次之胜利。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间,宋部刘汝明师复在罗文峪大胜日军,毙敌七千有奇。经此两战,二十九军之英明遂远播中外,国人咸以抗日英雄誉之。”⑤
经此层层累积,二十九军之“大刀队”传奇,迄于今日,遂成牢不可摇之信史,乃至催使许多“学者”孜孜于寻找“大刀”战胜“刺刀”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神奇的“中华武术”。
但事实上,奇袭日军者,乃是特种兵“手枪连”宋哲元简介,而非“大刀队”
但细查109旅当日之原始战报,却不能不令人怀疑,所谓“大刀”,究竟在该次奇袭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事实上,从赵登禹的作战部署中,丝毫看不出“大刀”的特殊性。参与夜袭之第217团,当日接到的作战指示是:“第217团附手枪第一、第二连及王昆山营,于本晚(3月11日)23时由潘家口出发,……袭击蔡家峪、白台子敌炮兵阵地,奏功后,即与第224团联络,协力向喜峰口东北高地之线进攻。”⑥
参与夜袭之224团,接到的指示是:“第224团于本晚23时20分在潘家口集结后,即沿滦河左岸袭击北山、三家子、横城子之敌,奏功后,与第217团联络,冲击喜峰口外之敌。”⑦
上述夜袭布置之目的,乃是为摧毁日军之炮兵阵地及策应喜峰口正面作战;为保证袭击之成功,大刀决不会是夜袭部队的主要武器。此点,从第217团之行动,特增了两个手枪连,即可了解——大规模装备手枪,搞所谓的“手枪旅”、“手枪营”,是西北军自中原大战以来的久远传统,其部队性质类似“特种兵”(红军日后也借鉴该方式,组织有诸多手枪部队,战绩甚佳)。换言之,当日夜袭日军者,乃是西北军之特种兵“手枪连”,而非中世纪之“大刀队”。
大规模的手枪配合大刀,近身夜袭相当奏效,但手枪射程有限,在正面遭遇战中则颇为不利。故第217团此次奇袭,先胜后败,且伤亡惨重:
“第217团王团长奉命后,即按计划行动,于3月12日5时乘敌不备,一举攻占蔡家峪附近各高地及其炮兵阵地。拂晓后,茨峪以北之敌,向我集中射击,该团乃将敌野炮及其行李车弹药破坏、焚烧,即循原路撤回,……我阵亡营长苏东元、王凤芝,团附胡重鲁等十余员,伤营长王子亮等三十余员,士兵伤亡六百余名。”⑧
桂系将领黄绍竑,曾深度参与指挥长城战役。其回忆,颇有助于后人看清“大刀队”的历史真相:
“在喜峰口方面,我们先占有地利,敌人进攻,比较困难。宋军……有一次,在夜里大举逆袭敌人,获得很大的成功。听说俘获了他们坦克车与大炮,及许多的战利品。西北军每个士兵,都佩有一把大刀,……不知他那次逆袭的胜利,究竟得力于大刀呢,还是得力于枪炮呢?这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而全国的报纸上,尤其是上海各报,就为大刀队大吹大擂,写得活龙活现,说是敌人个个被大刀砍死,因而敌人望见大刀队,就害怕得发抖。
“上海妇女慰劳会的代表王孝英、沈慧莲两女士,还特地到喜峰口去慰劳,并且手捧着大刀,摄了一个照片。她俩到北平来见我,同声的说:‘这把大刀,还有敌人的血留在上面呢!’我听了实在有些好笑!她们好像只知道喜峰口的神秘大刀队,不知道其他各口的部队,同样的在那里作壮烈的牺牲,而不去慰劳。我说明了,她们还觉得惊异。停战后,我在上海与《申报》馆的老板史量才谈起报纸鼓吹大刀的问题。我说:‘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他说:‘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我当时叹了一口气。我们的抗战如此,我们的新闻界也是如此。”⑨
媒体当日鼓吹“义和团的老把戏”的直接后果,乃是导致一般民众,将抗战看得太过轻易,唯知“大刀队”传奇,一时间责备当局消极抗战之民意汹涌澎湃,浑忘了宋哲元战后之感叹:“我以三十万大军,不能抗拒五万敌人,真奇耻大辱。”
民国时期,自军阀孙传芳,至西北军,乃至红军,均极喜好组织装备“手枪队”,尤以冯玉祥为最,动辄成营成旅。
注释:
① 《大刀队背后的武术传奇》,广州日报2012/12/01。类似的媒体报道、图书出版乃至纪录片宣传甚多,不再赘引。②益世报:《喜峰口的英雄》,转引自《长城战役》,(台)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P270-271。③董升堂:《夜袭喜峰口敌后》,收录于《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原 *** 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P453-455。④《刘汝明回忆录》,转引自《长城战役》,P111-112。⑤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转引自《长城战役》,P270。⑥⑦⑧(台)国史馆史料处/编纂:《长城战役》,1980,P236-237。⑨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