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小说家类和释道家类则在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四十八有所记载。集部(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九十三)分为楚辞、别集、总集和诗文评、词曲等类别,详细列出了诗词文集的分类和存目。总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列有各类书籍目录,总计二百卷,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丰富多样。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百卷,由清纪昀总纂,字晓岚、春帆,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纪昀参与了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的工作,与陆锡熊共同负责总纂。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纪昀负责校理工作,包括选择取舍、笔削考核等。
四库全书总目录1经部【易类】101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 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 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
在《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中,收录了大量各时代作者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作者一览表。同时,对于《荟要》收录的敕撰本,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形成了一览表,帮助读者了解敕撰本的全貌。
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杂家类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杂家类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杂家类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杂家类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杂家类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杂家类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杂家类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杂家类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介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由清永瑢、纪昀主编的丛书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明王圻撰。圻有《东吴水利考》,已著录。是编续马端临之书,而稍更其门目。大旨欲於《通考》之外兼擅《通志》之长,遂致牵於多岐,转成踳驳。
内容提要 : 本书为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原本提要汇编之作。
四库全书的意思很简单: 以前皇家的藏书库分经史子集四部,就简称四库了。全书意思就是天下的书都搜集全了。
四库全书总目的优缺点及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不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而且是对古代传统学术的清理和总结。
应该是五经,而不是五库;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共二百卷,着录典籍共一万零七百种,其中编入《四库全书》者三千四百七十二种,“存目”(着录其书,但未编入《四库全书》内)二百二十八种。《四库提要》二百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再复分类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为《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收《四库全书》存目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未入编存目录六千七百九十三种,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卷首有干隆的“圣谕”和四库馆臣上的“表文”、“职名”及“凡例”,记载全书的纂修过程和编写体例。然后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
四库总目提要 清代纪昀编纂的官修图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或简称《四库提要》。
总序凡例前言正史类史记一百三十卷史记志疑三十六卷史记考证七卷史记疏证六十卷史记探源八卷汉书考正不分卷後汉书考正不分卷汉书疏证二十七卷汉书疏证三十六卷汉书辨疑二十二卷汉书注校补五十六卷汉书补注一百卷首一卷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後汉书补注二十四卷後汉书疏证三十卷後汉书辨疑十一卷续汉书辨疑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作者。内容,评价如何?可能是纪晓岚的吧。。。
解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 (清)永瑢 纪昀 编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内府藏本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受经于孔子,与王柏欲攻《毛诗》,先攻《毛诗》不传于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诸儒,相继并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证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出依托,今未见其书,不知十一事者何据。其余辨论,惟朱子谓“虞不腊矣”为秦人之语,叶梦得谓纪事终于智伯,当为六国时人,似为近理。然考《史记·秦本纪》,称惠文君十二年始腊,张守节《正义》,称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明古有腊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创。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亦驳此说曰:“史称秦文公始有史以纪事,秦宣公初志闰月,岂亦中国所无,待秦独创哉?”则腊为秦礼之说,未可据也。《左传》载预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传合之,惟哀公九年称赵氏其世有乱,后竟不然,是未见后事之证也。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 *** 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
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至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几“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疏》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于简者,传之所载。”观晋史之书赵盾,齐史之书崔杼及宁殖,所谓载在诸侯之籍者,其文体皆与经合。《墨子》称《周春秋》载杜伯,《燕春秋》载庄子仪,《宋春秋》载祏观辜,《齐春秋》载王里国、中里,核其文体,皆与传合。经传同因国史而修,斯为显证。知说经去传,为舍近而求诸远矣。
《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注曰:“公羊、谷梁二家。”则左氏经文,不著于录。然杜预《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陆德明《经典释文》曰:“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考《汉志》之文,既曰《古经》十二篇矣,不应复云《经》十一卷。观《公》《谷》二传皆十一卷,与《经》十一卷相配,知十一卷为二传之经,故有是注。徐彦《公羊传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汉儒谓之古学。”则所谓《古经》十二篇,即《左传》之《经》,故谓之“古”,刻《汉书》者误连二条为一耳。今以《左传》经文与二传校勘,皆左氏义长,知手录之本确于口授之本也。
言《左传》者,孔奇、孔嘉之说,久佚不传;贾逵、服虔之说,亦仅偶见他书。今世所传,惟杜注孔疏为最古。杜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刘,(案刘炫作《规过》以攻杜解,凡所驳正,孔疏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后儒妄作聪明,以私臆谈褒贬者,犹得据传文以知其谬,则汉晋以来藉左氏以知经义,宋元以来更藉左氏以杜臆说矣,传与注疏皆谓有大功于《春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