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如下: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 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的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些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形容曾经自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帝国殖民时代的结束。
是积极的。2. 因为这本书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和成长过程,展现了勇气、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2003年香港艺人在中国大陆一档电视节目中发表亲中言论,引起台湾当局和在台湾的香港人士的强烈反弹,并对香港艺人进行了抵制和谴责的事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题思想 还有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一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二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
场景一: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 场景二: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日落仪式”场景三: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时40分。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穿插背景的内容与作用?
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作用是可以增强消息的点化力、感染力、说服力、概括力和吸引力,可以提高消息价值,从而产生更好的报道效果。
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 —— 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概括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内容:
内容: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的那一天的几个典型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港都告别港督府,降下港都旗;场景二:晚上6点15分举行英国制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午十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
形容曾经自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帝国殖民时代的结束。
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的一艘船 名字正好也代表英国 实际含义是表明香港回归祖国离开英国的殖民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2003年香港艺人在中国大陆一档电视节目中发表亲中言论,引起台湾当局和在台湾的香港人士的强烈反弹,并对香港艺人进行了抵制和谴责的事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些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