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故事(孩子爱听音频故事好吗?)

花落相思尽 诗词教学 15

人为什么爱听故事?

原因如下:1 人都有好奇心。对于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奇的事物和人,还有没有听说过的一些新奇。2 人都有寄托美好的夙愿。把个人安插到一个故事中,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会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3 人都有探索的欲望。总想了解一些未知的事和经历。

四岁孩子爱看也爱听,故事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是孩子们接受外部信息和创造他们想象力的最好时刻。

三岁的小孩爱听故事正常。三岁的时候,正是好奇和能接受事物的年龄,可以讲一些简单和孩子能理解的故事给他听,通过讲故事,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发展。

宝宝很可爱,比较早熟,或许是感兴趣或许是听不懂呢 宝宝很可爱,比较早熟。

这个问题还用问,肯定是好处多多啊!如果是孩子不喜欢听故事,那才是令人担心的。

孩子爱听音频故事好吗?

孩子爱听音频故事挺好的 音频故事有很多对孩子有好处的内容,涉及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常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您好,5岁之前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孩子清澈澄明的心境,需要用美好的故事来滋养和保护。

小孩子睡前爱听的童话故事1 蛇盖房子 一条蛇看见小鸟有自己的房子,小兔有自己的房子,就连地上的小蚂蚁都有自己的房子,可是自己却没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让蛇觉得很不满意。

【篇一】幼儿园孩子爱听的童话故事:神奇的花种子 大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很老很老的女巫奶奶。她是一个好女巫,每个小动物到了她那里,都会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前不久,野猪弟弟去了她那里,得到了一把神奇的锄头。他用这把锄头种了许多的红薯,吃也吃不完。

爱听故事的孩子是自我约束力强并且内敛的性格。

(可爱的妹妹)(特别 )爱听故事。(同学们 )(尤其 )爱听故事。

女儿马上6岁了,特别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看书,怎么办?

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几岁会多少个字,或者看了多少多少书就不自觉拿去跟自己孩子对比,让自己乱了阵脚,喜欢听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兴趣呀,至于你想让她也爱上看书的心情我是明白的,但有些兴趣是天性所然,有些兴趣是需要培养。在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一定要记着一点:家长,请慢慢来。

10-15岁的孩子通常喜欢听长篇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也可以是充满想象力的。以下是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听的长篇故事: 《所罗门王的指环》。

女孩子爱听的睡前故事有哪些1 红眼兔的胡萝卜地大丰收。她喜滋滋地挑出最红的胡萝卜,用漂亮的纸袋装好,送去给朋友们。 “我不爱吃胡萝卜。”大灰狼不愿意收下礼物,“你有黑巧克力的话倒可以送点给我。”“我只种胡萝卜,不种巧克力。”红眼兔不管黑纹虎说什么,硬把胡萝卜留下了。

这个话题很好,小孩子几乎都爱听故事。女儿小的时候,我每晚给她讲故事。她长大了,我又给外孙女讲故事。每晚睡觉前必讲。我随编随讲,把世界知识、做人的道理、 社会 现象等各种内容都寓意在故事里,用各种小动物的活动情节表述出来。小宝贝爱听,听得入神。

不过,想要得到更加专业的回答,我建议还是下载宝宝树孕育。

爱听故事是什么天赋

好学。孩子特有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孩子喜欢听故事,经常念故事给孩子听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却不愿意自己看书,这两个原因,是症结所在 “妈妈,讲个故事给我听吧”,孩子每天缠着家长讲故事,但是当家长给孩子一个本书的时候,孩子却读不下去。喜欢听却不喜欢读,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孩子太懒吗,答案和家长想的或许不太一样。

所以说,喜欢听睡前故事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女孩子同样有这样的期望和心思。 女朋友爱听故事,我告诉你为什么? 女朋友分为小女孩还有大女人两种。 小女孩,有些崇拜父亲,有的是缺乏父爱。想通过你讲故事让她听来,获得安全感。大多数给他讲点改编版的一千零一夜。

小孩子对某种事物特别喜欢和好奇一般都不是坏事,都是孩子对知识渴望的表现。那么8岁小孩经常听侦探故事当然也是一件好事。

八岁小孩酷爱故事书非常的正常,家有这种小孩的家长应该感到非常幸运。

我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

文/@SH郭小鹏

七夕的前一晚,老秦分享了一篇《一段带着烤地瓜味的爱情》文章,引发了很多秦友的共鸣。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呢?

结合我最近看的几本书,分别是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豆瓣评分7.1分,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豆瓣评分7.5分,大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豆瓣评分8.1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这几本书之所以很火就是因为它们全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写成的,那么为什么以讲故事写的书就比较容易火起来呢?

这是因为听故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最近,美国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认为我们之所以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学习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我们需要时刻洞悉群体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方法比讲故事更利于传播这样的信息呢?其实,我觉得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次要的,获取知识才是主要的。

可是,这好像不太好理解。那我们就简单直接地讲一个我们在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小时候,每到晚上,如果父母不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就大吵大闹地不睡觉,可是如果他们给我们讲了小红帽和狼外婆的故事,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进入到甜美的梦乡中去。

事实上,不光我们小时候有这样的经历,即便我们成年人学习很多知识也是靠听故事的形式实现的。比如,我想把我学校的事情讲给我朋友听,很少人会用纯逻辑的语言介绍:“我们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希望把我们学校建设成世界上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我们要……第二,我们要……第三,我们要……然后为了实现第一个我们提出的要求,第一,我们要……第二,我们要……第三,我们要……听到这你估计就快崩溃了,这算什么啊,这不是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吗?”我要是这么讲,估计你一会儿就不耐烦了,所以说我会这么跟你说:“我跟你说啊,今天我在我们学校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我们学校一个老师如何如何……”我对我们学校的形容是靠这些故事组成的。那么我的朋友对我们学校的印象,也是靠这些故事拼凑起来的。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如果让你唤起你对一个熟人的印象,你在头脑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关于这个人的一些故事片段,比如他某年某月某日还欠我一顿饭。而不是理性的:第一,这个人的性格怎么样,第二,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等。

新周刊主编胡赳赳曾在《我们为什么热衷八卦?》一文里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八卦:“先民们(石器时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过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强烈动机,对周围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以此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他们着迷于他人的八卦。”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因为用听故事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发展人际关系其实是人类进化的一种优势。为什么这么说呢?用故事的方式记忆知识,对智力水平依赖程度低,不容易被遗忘,这在远古时代是最高效的,在现代特别是懒人时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发展人际关系,传播信息的成本是比较低的。试想一下,放在你面前两本讲经济学的书,你是愿意看晦涩难懂的那本,还是愿意看像《图解力: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经济学》这样的书呢?(这本书是@秋叶老师的一个学员用160幅图解写出来的,浅显易懂,很适合当经济学的入门读物)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得解决,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更能够记忆深刻呢?

林欣浩在《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一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在初中学的知识,我们在地面上竖两根杆子,根据影子长度能计算出太阳高度,这是个非常简单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个公式就能够表达清楚。那我们古代数学家刘徽是怎么记录这个公式的呢?

“度高者重表,测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立而又旁求者四望。触类而长之,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

我靠,不要问我刘徽这个故事讲的什么,我也不知道,我是直接copy过来的,还有,这明明是首诗好不好?

所以,一个好故事首先就是能够浅显易懂,就像当年白居易写的诗一样,街上的大妈都能够理解是什么意思。

但是故事仅仅浅显易懂还不够,它还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我们才愿意听。

拿着这两个标准审视一下文章开始我们提到的那几本流行的书里面的故事,基本上都把这两点给包含在内了。

试想,除了浅显易懂之外,假如你给我讲了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你说:××,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最后离婚了……我会立刻打断你:等等,你讲的这个故事倒是浅显易懂的……但那个啥,你说的什么,我没听懂。

我为什么排斥你给我讲的这个故事呢?发现了吗?因为你讲的这个故事没有开头,这不相当于你没有提供给我任何有用的信息吗?你让我怎么理解?

再试想一下,假如一个故事没有高潮,或者没有结尾,那会怎么样呢?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不讲了。那个人就会忍不住问:“继续啊,然后呢?”如果我们不讲,他甚至会生气地说:“你脑子有病吧,讲到一半不讲了,吊人胃口。”我看冯唐的《万物生长》的书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从作者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然后秋水给作者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关键是最后秋水说:“我的故事讲完了。”但是作者却一再追问:“没讲完。后来呢?”(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冯唐小说的一种构造方法,我只是在这拿它作一说明)

回到正题,为什么别人会生气呢?事实上,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很难接受一个没有解决冲突和悬念的故事,甚至会因为这种难以接受而产生愤怒感。

为什么最近的青春类电影很流行呢?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我们学生挤破脑袋往电影院去?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电影除了造了“梦”,浅显易懂之外,它们还严格遵守了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我们对故事的预期,而这样的预期是所有人都共有的(请允许我大胆地臆测一下)。

就在前两天,微信发布了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其中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49亿,微信为什么会这么流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他讲了一个好故事:就是微信开发过程的那个故事,甚至连结尾都那么文艺:我从没有见过一个不孤独的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要么你喜欢听故事,要么你能够给那些喜欢听故事的人讲故事,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嘛:听别人的故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进化”啊!

标签: 故事 孩子 胡萝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