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望蓟门(唐祖咏望蓟门原文及赏析)

星空下的拥抱 诗词教学 17

唐祖咏望蓟门原文及赏析

题中“蓟门”,为唐时防御契丹的重镇,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本篇是诗人初至边塞时所作。“燕台一望客心惊”,起手便极为突兀,极富概括性,既点明了题旨的“望”,又表现了望的总体印象“惊”,全诗的境界即从这一望一惊生发开来。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黄金台,这里代指蓟门重地。

祖咏的代表作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等作品。其中,《望蓟门》一诗以其雄浑壮丽的边塞景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首诗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两句尤为脍炙人口,让人感受到其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

望蓟门 祖咏 系列:唐诗三百首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一去:一作「一望」。

祖咏的是《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

《望蓟门》祖咏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蓟门》,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是连胡月。 望蓟门 唐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望蓟门》祖 咏 • 唐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其一,主谓倒装。如魏征《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应为“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其二,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作者简介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望蓟门》祖咏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蓟门》的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用典写作手法表达情感。请长缨:汉时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杜秋娘《金缕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祖咏(699~746),字和生,洛阳人。祖咏善于写诗,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和归隐生活。他艰难地踏上仕途,却遭贬官,于是归隐汝水。朋友王维曾给他寄诗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从中可以看出祖咏一生的漂泊和不得志。望蓟门 【原文】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祖咏虽未如班超般投笔从戎,但他的心中燃起了像终军那样的壮志。他渴望像终军一样,自愿请缨,为国建功立业,而非长久于笔墨之间。蓟门,位于现今北京附近,历来是保卫国家的重要前线。历史上,它曾见证过'黄金台拜将'的传奇,而如今,它仍然散发着浓厚的军事气息。

《望蓟门》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望蓟门 祖咏 〔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蓟门〕即诗中所说的“蓟城”。城近渤海,故曰“海畔云山”。〔燕台〕即幽州台。传说是燕昭王为郭隗所筑的黄金台,故曰“燕台”。〔汉将营〕汉高祖曾身击燕王减荼,故曰“汉将营”。本诗借以状唐军营将士的威势。〔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危旌〕高高的旗帜。

——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春。——孟宾于《公子行》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望蓟门》

祖咏,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算不上一个杰出的诗人,但自有其格调。《唐才子传》载: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

祖咏的诗气虽不高,格却不俗,算是才子一枚,要不然王维也不会与他深交二十载。可惜他终生不遇,潦倒落魄,最终隐于渔樵。他的诗以酬答唱和、边塞羁旅、山水田园为主,工稳妥贴,中规中矩,但缺乏高深的体验,峻绝的想象。唯《望蓟门》一诗雄浑阔远,摄人心魄,不唯祖咏平生最好的诗篇,在盛唐的边塞诗中也可跻身前列。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意大致如下:登上燕台远眺不禁心中震惊,笳鼓喧闹处正是汉将兵营。锐利的的寒光生于万里积雪,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猎猎。烽火连天遮掩着胡地明月,山海环抱拱卫着蓟门边城。少时虽无班超投笔从戎的志向,至此却欲效终军请缨立千古功名。

诗中“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用到了班超投笔和终军请缨的故事,既切诗意,又明己心,意味深长。

班超是东汉名将,扶风平陵人。父班彪、兄班固均为史官,妹班昭亦以才名世。班超少时博览群书,30岁迁居洛阳,因家贫为小吏,以缮写为生。一天,他在办公室里抄写文书抄累了,将笔一丢,仰天长叹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班超提到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国,打通了“丝绸之路”,因功封博望侯。傅介子主动请求出使大宛,智杀死匈奴使者,后又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凭一己之力建立新军,因功封义阳侯。

班超慕前人之风,也希望立功异域,以博取功名。时匈奴犯乱,大汉在西域的都户不复存在,丝绸之路由是凋蔽,汉朝的政治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对抄写文牍厌烦已久的班超惊喜异常,毅然加入西征队伍,被任命为代司马,跟随都尉窦固西征。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于蒲海旁,“多斩首虏”,得到窦固的赏识。后班超在西域出使、驻守三十一年,先后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守护边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因功封为定远侯。

终军,是汉武帝时杰出的少年英才。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文采斐然闻名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很希望与他结交,终军却不买帐,潇洒地作别太守而去。后自山东赴京师。过函谷关时,关吏交给他一件返回凭证,终军慨然掷之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其心气才志大抵如此。时人皆叹服。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 (终) 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武帝时,南越割据政权尚未归附,武帝想派遣使者去说服南越王来降,任务艰巨而危险。终军意气风发,主动请缨,誓缚南越王于汉庭。至南越后,他施展游说之功,终于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眼看事成,即将立下千古奇功,却功亏一篑。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降汉,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

《望蓟门》本述边境战场风光,佐以历史人物典故,气势更加雄浑,诗意更加厚重。

标签: 蓟门 祖咏 燕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