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全文】:《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茅檐长扫净无苔 茅檐是代指房子简陋 而长扫净无苔 是说虽然是茅草房子却还经常打扫没有一丝尘埃 凸现的是诗人远离官场、富有生活情趣生活从而衬托出其不慕名。
对仗。很工整。寥寥数字,勾画出一幅山村的美丽图画。 拟人。将水、山比作有爱心、爱美丽、解风情的人,非常生动,形象。 以静写动。
王安石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表达的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全诗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请问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这首诗的意思.
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出自《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1,茅檐长扫静无苔的意思是: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2,出处: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译文:长把茅草屋檐扫得干干净净没有苔鲜,花木整整齐齐是你亲手培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译文:郊野桑枝延伸。
茅檐-释义: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此句意思就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解释: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赏析:此句描写庭院的清幽环境,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仅用“无苔”二字,可谓别具手眼,有力地写出庭院的幽静和花木的繁盛。
1,茅檐长扫静无苔的意思是: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2,出处: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这是作者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具体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2.译文如下: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句解释】译文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这句是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里面的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此句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作者:王安石(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题壁诗。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二次罢相后,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此题壁诗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