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的全文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6.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7.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8.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最著名的词是《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词牌自度曲:词的传统创作形式为“依声填词”,先有曲调,后写歌词。姜夔自称喜欢自制曲,这首《扬州慢》就是根据情感需要创作的新曲。12. 扬州在作者心中,是无论你喜欢热闹还是喜欢宁静,都能满足你的地方。扬州是作者做了十年也不愿醒来的美梦。
原文首句“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中的“维扬”是扬州的别称,词人姜夔在冬至这天经过扬州,看到战争后的残破景象,心生感慨,因此创作了这首词。2.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描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美景,但“胡马窥江去后”的战争使得扬州城荒废,只剩下废池和乔木。
《扬州慢》抒发了作者悲怆、凄凉的思想感情。在《扬州慢》这首词中,作者姜夔通过描绘扬州战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悲怆与凄凉之情。词中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为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出自《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 姜夔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扬州慢》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笑孝败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出了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过春风⼗⾥,尽荠麦青青”,突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淮左名都拼音版注音: chún xī bǐng shēn zhì rì , yǔ guò wéi yáng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扬州慢姜夔读音?
首先,根据可靠消息, 此问题答案是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 都读二声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都读一声。 第三个字读四声。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谢谢邀答,姜䕫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篇诗是姜夔廿十一岁时路经扬州,有感而作。
导读:《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难赋深情。12.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3.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的《扬州慢》原文描绘了词人经过扬州时的景象,以及对于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战乱之后荒凉景象的感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悲凉的感受。
【5】姜夔在《扬州慢》的结尾处提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扬州的著名景点来描绘城市的凄凉。二十四桥是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但如今只剩波心荡漾,冷月无声,反映了城市的荒凉和寂静。
《扬州慢》原文赏析
导语: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扬州慢》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扬州慢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 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