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
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正月十五夜的诗意体现在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诗中,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灯火、铁锁开启、人群欢聚的热闹景象。2. 诗歌如何描绘元宵节的氛围?诗歌通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样的意象,形容了元宵节满城灯火辉煌,铁锁开启的壮观场景,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正月十五夜的诗意主要体现在描绘了一幅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表达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在诗歌中,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元宵夜景。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猜灯谜,场面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描绘既展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原文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的创作背景
正月十五夜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正月十五夜》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苏味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的字面意思:灯光连成一片好像树上银白的花朵,城河桥上,灯如繁星,关锁尽开,任人通行。马蹄飞扬暗中带起尘土,明月当空似乎在追随行人。游玩赏月的歌伎都装扮得华美艳丽,边走边唱着《梅花落》。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夜就是元宵节之夜。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诗作《正月十五夜》写出了元宵节夜热闹的景色。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翻译:灯火灿烂,今天晚上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马儿飞驰而去,扬起尘土,明月好像是在跟随着行人。
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苏轼没有关于正月十五夜的诗文。 推荐一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苏味道的唐诗《正月十五夜》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作品,描绘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绘了元宵佳节夜幕下,都城灯火辉煌、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诗句中的“火树银花合”形容了灯火与焰火的辉煌,而“星桥铁锁开”则描绘了城门解锁,允许民众自由通行的情景。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展现了夜色中尘土飞扬和月光普照的生动画面。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翻译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翻译 家家户户出门游乐观灯、处处灯火明亮,正月十五的长安热闹非凡。宫中许多歌舞艺伎共同舞蹈,此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着重描写了元霄节宫中内人踏歌的情景。
正月十五夜注音:huǒ shù yín huā hé , xīng qiáo tiě suǒ kāi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àn chén suí mǎ qù , míng yuè zhú rén lái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yóu jì jiē nóng lǐ , xíng gē jìn luò méi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全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解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正月十五夜》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意思是: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正月十五夜古诗翻译赏析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②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2]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③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⑦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⑧落梅:曲调名。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⑩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通往皇城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创作背景: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7-8] 。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赏析: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
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