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蜻蜓的诗句古诗词
《临平道中》 宋代:道潜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译文: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lín píng dào zhōng 临平道中 dào qián 道潜 fēng pú liè liè nòng qīng róu ,yù lì qīng tíng bú zì yóu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wǔ yuè lín píng shān xià lù ,ǒu huā wú shù mǎn tīng zhōu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临平道中》) 4.收集10个有关花的古诗 一 丽影缤纷迎暖日 红妆窈窕绽芳丛 劝君惜取三春色 莫负东风万点红 二 过眼斑斓花弄影 彤彤开似锦霞迎 子规啼却心头血 片片红云动客情 三 独立西风宁自黄 孤标能傲九秋霜 非凡志酝非凡品 自在花开自在香 四 国色天香,幻化虚澄,饰缀锦川。
《野池》王建 古诗注释 堤: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菱花:菱的花。南朝梁简文帝《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
带有“平平”的诗词有哪些?
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3.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过临平镇》 [宋] 方回 楼船载甲晓闻钲,知是何营将校行。 百五十年兴废事,韩家军马战临平。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及第后寄长安故人》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湖口送友人》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道中》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写近景笔触细腻,写远景画面开阔,亦诗亦画,饶有趣味,诗中通过风吹蒲草、蜻蜓欲立和藕花无数几个方面,把远、近、动、静结合起来,由近及远,从动到静,生动地描绘了临平山下初夏时的秀丽风光。
《南乡子·路入南中》五代十国 欧阳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 树底纤纤抬素手。
《临平道中》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作者五月行走在临平山下所见。风儿习习,蒲叶沙沙,蜻蜓欲停未停,满塘荷花盛开。诗人向人们展示的景观犹如一幅花虫小品,充满了自然的情趣。【注释】①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
古诗《临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道潜,北宋时期著名诗僧。这首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
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卜算子·咏梅》陆游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望驿台》白居易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含有“晓风”的诗句的诗句有哪些?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潘阆有《忆余杭》词,其词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描写月和花的诗句有哪些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 (李颀《送陈章甫》)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临平道中拼音版:风fēng蒲pú猎liè猎liè弄nòng清qīng柔róu,欲yù立lì蜻qīng蜓tíng不bù自zì由yóu。五wǔ月yuè临lín平píng山shān下xià路lù,藕ǒu花huā无wú数shù满mǎn汀tīng州zhōu。临平道中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作者五月行走在临平山下所见。
《临平道中·道潜》原文与赏析
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临平,山名,在浙江余杭县。唐代在山下设临平监,后改临平镇。此诗题一作《经临平作》(见《宋诗纪事》),写作时间不详。
这是一首写景诗。风蒲,即蒲杨,或称水杨、蒲柳,叶狭长,生水边,叶嫩随风偃仰,故称风蒲。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三首》之二“袅袅风蒲乱”句,也表现了蒲柳叶嫩随风乱舞的景象。“猎猎”,风吹蒲所发出的响声。“弄轻柔”,指微风摆弄蒲叶,轻柔之态可爱。这句一因一果,因果相应,表现出蒲柳柔宛袅娜、随风摆动的优美姿态,带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第二句进一步表现风吹蒲柳,高低俯仰,蜻蜓欲立,而又站立不稳的情景。第三句“五月临平山下路”,既扣合题目,又点明时令、地点。五月,正是初夏万物竞长的季节。临平,乃是江南名胜之地。“山下路”,明写路而暗写人。读者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在此良辰美景中,正风尘仆仆地奔走于临平道中。这一句是全诗的关纽。有了这一句,则见前后所写之景,皆是路上行人眼中之景;前后所写之物,亦是路上行人身畔之物。末句“藕花无数满汀洲”,“汀洲”,指水中小块陆地,这里借指临平湖。湖在临平山下,因湖中藕花遍洲渚,因又名藕花洲(见宋施谔《淳祐临安志》卷九)。藕花即荷花,此时正含苞欲放,布满湖中。湖畔是风蒲猎猎,湖中有藕花无数,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有近有远,有绿有红,层次分明,色彩相配。再加上弄轻柔及欲立蜻蜓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而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在这样绚丽的自然景色之中,不仅读者,也许连诗人也忘记自己究竟为何事而奔波,而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也许是道潜诗多隐逸之趣、“无一点蔬笋气”的地方吧!
参寥子尝在临平道中赋诗……东坡一见而刻诸石。宗妇曹夫人善丹青,作《临平藕花图》,人争影写。(〔宋〕朱弁《续骫骳说》)
吴僧道潜,有标致。尝自姑苏归西湖,经临平道中作诗……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大称赏。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惠洪《冷斋夜话》)
宋僧道潜《临平道中》诗……清颖极矣,尚非唐诗,景中无意故也。其“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皆佳绝。(吴乔《围炉诗话》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