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与蔺相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我也有泪有感情 古诗鉴赏 18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 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臣,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因为蔺相如的宽容大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他的真诚和大度感动了廉颇,使得他们将相之和,国家更加强大,而他们也成为了生死之交。

廉颇负荆请罪时和蔺相如的对话

原文: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译文: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穿过宾客们,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本来就对廉颇不满的孝成王果然中计,下令赵括去代替廉颇。而此时的蔺相如早已经病危,弥留之际劝孝成王不要换下廉颇,他说用赵括换廉颇,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是孝成王毕竟不是当年的赵文惠王了。赵括立即走马上任,并且改变廉颇的策略,主动出击想要一举击溃秦军。

蔺相如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渑池会”后,秦国要攻赵国,赵王便以太子郚作为人质。赵王为让太子有人照应,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不料太子在秦得病而亡,相如因此获罪,被处死。二说赵悼襄王时,秦攻赵,廉颇儿子廉丕战败,蔺相如闻讯惊叫口吐鲜血而死。

廉颇蔺相如是刎颈之交。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于蔺相如时的情况,用到“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蔺相如和廉颇留下的印象如下: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暴,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蔺相如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蔺相如和廉颇和而不同?

蔺相如和廉颇,同为战国时期赵国大臣,一文一武。蔺相如通过和氏璧完璧归赵,渑池会秦王,走上政治舞台。

回常言说的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国有了蔺相如和廉颇,秦国就不敢动赵国的歪脑筋,赵国安宁,百姓乐业,利国利民,此其一。

廉颇和蔺相如是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的成语故事蔺相如立了大功之后,被升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战国时期,有个人叫廉颇,他十分嫉妒蔺相如。有一次坐马车的时候,蔺相如主动避让廉颇,让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哈哈,好好好,来干一杯 负荆请罪续写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很后悔,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来到蔺相如的府上,家丁见了马上通报给蔺相如说:“报~!大人,廉将军半裸着上身,身负着荆条来请罪了!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的特点

《将相和》中廉颇和蔺相如的特点:

1、廉颇是一个知错能改、为国家利益着想、正直、爽快、明事理的人。

廉颇的缺点:有些高傲和嫉妒心,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秦王,避免了赵国的危难,也解救了赵王的危难,建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而且官位还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自己是大将军,有破敌军获城池的功劳,然而蔺相如仅仅凭口舌之快就能官拜上卿,他表示不服。

2、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因为他不畏强秦,为国争颜还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标签: 刎颈之交 上卿 赵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