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诗句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宋代]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间饮酒醉了,未卸头饰便和衣睡去,头上插的梅花的花瓣落了,只有花萼还残留在枝上。
《诉衷情》《孤雁儿并序》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的不同: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妇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之痛。诉衷情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诉衷情』的词谱,格律?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唐温庭筠取《离骚》诗句“众不可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
诉衷肠李清照的词介绍如下: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译文 晚间饮酒醉了,未卸头饰便和衣睡去,头上插的梅的的的瓣落了,只有的萼还残留在枝上。
《诉衷情》 宋代·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国家,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
李清照诗词全集诉衷情
诉衷情 【宋】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该词“夜来”句化用了《诗经·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二句。原意是说:不是要喝没有酒,也不是想游无处游,而是我心中别有隐忧。
【作者】:李清照——《诉衷情》【内容】: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诉衷情--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李清照《醉花阴》表现相思苦;《凤凰台上忆吹箫》表现离愁别恨;而《声声慢》紧扣悲秋之意,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采桑子 东风昨夜回梁苑。日脚依稀添一线。——木兰花 人散后,月明中。夜寒浓。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心事无穷。
李清照最有名的爱情诗
浣溪沙·闺情:(作者)李清照(朝代)宋: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作者)李清照(朝代)宋: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作者:宋·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释】 ①“夜来”二句:此二句中的“沉醉”云云,当系化用《诗·邶风·柏舟》的“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二句: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在一定的时代和心理背景下,李清照的这首《诉衷情》,不仅比《柏舟》、“花间”、南唐诸作有青蓝之胜,究其底蕴,其中兼含多种伤心断肠之事,这比单纯的“婕妤之叹”更为难堪。(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刘逸生《宋词小札》:……整首词写的就是这些。
带“莹”字的古诗有很多,给您推荐一些 宋词,张鎡《鹧鸪天》 阴阴一架绀云凉。袅袅千丝翠蔓长。 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
李清照 诉衷情
《 诉衷情 》
作者 :李清照
原文 :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注释 :
1、沉醉:大醉。 2、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3、远《花草粹编》作“断” 4、悄悄:寂静无声。 5、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吴融《情》诗:“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6、更:又。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挪:揉搓。 8、捻:用手指搓转。 9、得:需要。 10、些《花草粹编》作“此”。
赏析 :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作者用寥寥44个字,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m.taiks.com)惟妙惟肖。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惊叹不已。
《诉衷情》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注释:
1、沉醉:大醉。 2、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3、远《花草粹编》作断 4、悄悄:寂静无声。 5、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吴融《情》诗: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6、更:又。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挪:揉搓。 8、捻:用手指搓转。 9、得:需要。 10、些《花草粹编》作此。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作者用寥寥44个字,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惊叹不已。
陆游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
1、诉衷情:词牌名。 2、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3、戍(sh):守边。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在南郑。陆游着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4、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5、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6、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7、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8、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9、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翻译: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 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 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 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 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赏析: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陆游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作者:陆游
原文: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 别是功名。
赏析:
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词。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陆游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曾作诗《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这首词中有平章风月,别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此为参照。
词的上片是忆旧。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
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右从事郎为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由九品升为八品,这是他入朝为官的开始。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陆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这两任都是史官职事。这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质等,都是一时俊彦。所以才说结友尽豪英。下两句词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着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陆游曾奉中书省、枢密院(当时称为二府)之命作《与夏国主书》,提出申固欢好,永为善邻,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蜡弹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据北州郡归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实际上是作敌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蜡封是用蜡封固,便于保密的文书。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这里统指北方入于金国的地区。夜半传檄和驰谕幽并表明主战派在朝廷占上风,图谋收复旧山河的种种指施得以进行,陆游不分昼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无比振奋的心情。
词的下片是抒愤。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
苏轼曾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临皋闲题》)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李清照 感怀 《感怀》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宣各辛丑八月十日到莱, 独坐一室,平生所见, 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 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 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注释:
1、宣各辛丑: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 2、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原名掖县)。 3、礼韵:宋代官颁韵书《礼部韵略》,共五卷。宋时考试以此为据,不依《广韵》、《集韵》。 4、公路:汉末袁术,安字公路。《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遂死。李清照诗中用以喻室中空无所有。 5、青州从事:指好酒。 6、孔方兄:指钱。古钱外廓圆,内方孔。 7、喜生事:喜,喜好。生事,引起事端。 8、燕寝凝香:燕寝,古代多指帝王寝息之所。后亦指地方官员之公馆。赵明诚为莱州知事,故云。香凝,香气凝结。 9、乌有先生:乌通无。即无有先生。
赏析:
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三(1121年)八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年后,赵出守莱州。李清照于莱州作此诗。诗的开头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从写生活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心境。然后转入议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表示了轻蔑。此诗虽为因闲而作,却绝非赋闲之篇,诗人的理想、情操、吕品格、皆融于诗中,是一首较好的述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