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长亭外,古道边”是谁写的,全文是什么?
出自:近现代李叔同《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北平往事》 由江苏中天龙影视文化公司出品历史感情剧由王瑞执导,杨捷担任编剧,韩雪、杨若兮、蔡裴琳等人主演。
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送别》全文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赏析: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哪里?
歌词也是人所共知。这三句词描写长亭送别的景色,借连天的芳草,衬托出离情的绵延深长。【原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译文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李叔同《送别》全文意思: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赏析-- 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全诗
原文: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译文: 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晚风吹动柳枝,笛声时断时续。故乡的夕阳啊还在山的那边。
《送别》全诗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宁静,晚风拂面,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草色入目,乐声入耳,是一瞬间什么都不用想融入自然的归属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名是,是根据谁的原作改编的?
《送别》 填词:李叔同 编曲:约翰·p·奥德威 演唱:韩红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这首诗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送别李叔同(弘一大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弘一法师1915年写的《送别》里边的开头。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全诗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送别 全部翻译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一一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送别》『译文』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注释』
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
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全诗赏析』
《送别》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他的创作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并且有着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可以说很富有艺术歌曲的初期特征了。像《送别》的第一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心旷神怡,置身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通过作者高度概括出来的乐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塑造出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来乐曲中的细微之处,强调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赋予新的意境。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谈的是知音难寻,此刻挥别也只能敬上浊酒一壶,这其中有主人公复杂的情感,这之后的节奏、力度也逐渐变化、人物的内心激动、矛盾加剧“一壶浊酒尽余欢”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分开让人遗憾,但是还是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日后的寂寥感到忧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别之时把酒言欢,何必打扰了这美好的回忆。
『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公费留学日本。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加入同盟会。于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为南社社员。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奇趣洋溢。词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师文钞》。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词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