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恐琼楼玉宇的恐的表达效果(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

韶华倾负 诗词教学 17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几何?对月当歌,酒入肠,心凄凉,花开有凌日,月下燕人伤!秋悲入愁肠!转瞬白发换青丝!

谁知道水调歌头的全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御乘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美玉雕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恐”的意思是:害怕,担心。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1反映了词人天上与人间,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心理。1若不坚强,没有人会懂到底有多痛。若不坚强,没有人会懂到底要怎麼继续生活下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本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

苏轼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中期文坛领袖。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轶事: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 眉州 眉山(今 四川省 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 栾城 , 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 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 殿试 中乙科,赐 进士及第,一说赐 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 制科 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 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 三年(1080年),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 。

宋哲宗 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 儋州 。 宋徽宗 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 时追赠 太师 ; 宋孝宗 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 并称“ 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 欧阳修 并称“欧苏”。

与 韩愈 、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 苏辙 、 王安石 、 曾巩 合称“ 唐宋八大家 ”;善书法,与黄庭坚、 米芾 、 蔡襄 合称“ 宋四家 ”;擅长 文人画 ,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 东坡七集 》《 东坡易传 》《 东坡乐府 》《 潇湘竹石图 》《 枯木怪石图 》等。

标签: 人间 乘风归去 清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