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阅读《三国志》,需要看裴松之注释的?
谢邀。 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例子: 曹操 刘备 诸葛亮 举了三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对比两者,看到其中的不同,裴松之的注有着以下几个作用: 降低读者阅读难度。
是的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刘宋时裴松之奉命为《三国志》作注。 他自己在表文中说:寿书铨序可观,事多审正。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同时还说:其寿... 入宋后任中书侍郎。
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注一]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译文: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文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
《三国志》全本原文及译文 魏书 武帝纪 第四章
是岁,谷一斛(hu)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陶谦死,刘备代之。注释:①举兵:领兵起义。②拔:攻下。③促为:赶紧准备。④引去:带领军队撤退。⑤连和:联合。译文:初平四年春天,太祖驻军鄄城。
原文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译文: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三国志.吴志.吕蒙 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原文: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有改动)译文:太祖小时候喜欢飞翔奔跑的动物,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看不惯,屡次将太祖的行为告诉曹嵩(要求这个做父亲的好好管教曹操)。太祖很担忧这件事。后来他在路上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毁伤面容,歪脸咧嘴。叔父觉得奇怪,忙问其故。
回佗字元化,沛国[1]谯[2]人也,一名?[3]。游学徐土[4],兼通数经。沛相[5]陈珪举孝廉[6],太尉[7]黄琬辟[8],皆不就。晓养性[9]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10],不复称量,?熟便饮,语其节度[11],舍去辄愈。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节选《三国志•陆逊传》)译文: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蝉,百姓得到依赖。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如下: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如下: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
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
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
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
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
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
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
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
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
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县长。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x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平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三国志》文言文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
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