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杂诗三首·其二》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 王维 [朝代] 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作者] 王维 [朝代] 唐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此“畏”中包含了诗人急切怀乡时的那种忐忑慌乱、紧张疑虑、焦灼烦躁。 原文 王维【唐】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杂诗一首》。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岁暮旦桐到家 清代:蒋士铨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悲歌两汉:佚名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王维 〔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杂诗其二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杂诗其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杂诗(其二)的意思如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是盛唐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其组诗《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有些出人意外。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下一句:寒梅著花未?2,全诗:《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3,赏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古诗就是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王维故乡思念中最经典的唐诗。
《杂诗三首其二》的拼音是什么?
《杂诗三首其二》的拼音是:《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 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君 自 故 乡 来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应 知 故 乡 事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
君自故乡来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梅花落 唐代: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杂诗三首其二拼音寒梅著花未拼音
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王维 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拼音: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出自唐·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以下是我的回答,有关期盼的古诗词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中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白话文释义: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
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 “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诗人寓巧于朴,运用典型化的技巧,如叙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