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团大行军(黄维的12兵团能不能走出《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这个水平的队列)

雨后云初霁 诗词赏析 20

双堆集围歼战,陈赓与三个黄埔同学相遇,一死一俘虏,他们是谁?

陈赓接令后,仔细研究敌我态势,自己的兵团只有7个旅、18个团,而黄维则有11个师、33个团,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太大。要想完成有把握的任务,必须预先占领阻击阵地,提前做好阻击作战准备。立即率领部队急行军,于11月21晚必须到达浍河,部署作战部队沿河岸,尤其是在南坪集一线执行阻击任务。

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电影中的黄维兵团行军的画面,已经令人十分的震撼,而在历史上黄维兵团的总人数高达12万,在行军的时候,要比影视剧中显示的人数多得多。不过历史上的黄维兵团在我军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肯定没有影视剧中解放军整齐的步伐和英姿飒爽的军姿。

孟良崮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又取得了费县战役的胜利,迫使蒋军全线防御。此时,粟裕将注意力放到了同样是蒋军五大主力的整编11师身上,寻找歼战时机。

血战!那将是一场场的血战。新1军,廖耀湘兵团进军华北。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进军东北。中原,徐蚌则由善守的傅作义来负责!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孙元良兵团为机动部队。胡宗南、阎锡山所部从西北,李宗仁、白崇禧所部从西南也向中原挺进。那淮海战役的最终结果讲难以预料!

实际上,针对黄维兵团,刘邓大军分毫害怕懈怠。从蒙城逐渐,黄维就遭受了第 六纵队的坚强不屈狙击。第十八军强渡涡河, 攻击蒙城,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 二纵驻扎的阵营黄家, 启动了疯狂的攻击。二天两夜的大战,黄家一带片瓦无存, 土地资源都被火炮翻地了一遍。

黄维的12兵团能不能走出《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这个水平的队列

走不出来,要是有那个能力也就不会覆灭了 不要小看行军队列。

“八王之乱”后,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但西晋的统治也就此摇摇欲坠,然而即使如此,大权在握的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之间的矛盾却愈来愈尖锐,司马越为求自保。

注意的话,事实上即便是在抗日证明战场上,具备野战能力的国军也就那么几只,诸多的杂牌旁系至多只能承担依托完备工事的迟滞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第一阶段,6月17日至22日,攻克开封。第二阶段,6月27日至7月6日,围歼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战争前沿 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始终是处在防御状态的。

在黄百韬被包围的过程中,蒋介石派出黄维兵团(约10万人)前去支援。黄维是黄埔军校毕业,他的兵团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蒋介石亲自为黄维兵团制定了行军路线,但蒋介石没有想到他制定的路线是黄河泛滥区,道路泞泥,而黄维兵团都是重型机械武器,因而进军速度十分缓慢。而在此时,刘邓大军极速行军,包围了黄维兵团。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这个片头是由一万多人参与,用飞机航拍的黄维兵团行军场面的壮观长镜头。短短2分钟的片头,拍摄时消耗胶卷128尺,为了配合拍摄,京广铁路停运3小时。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在大别山消耗很大的中野,淮海战役共参战7个纵队约15万人,正准备收拾这两个相对较弱的兵团时,1948年11月6日,增援的“华中剿总”第12兵团到达安徽阜阳,“书呆子”黄维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7,825 条回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淮海战役》要不惜血本拍摄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黄维兵团恰恰是整个战役中,唯一的变数。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消灭黄维兵团是他三次紧张当中最紧张的一次。为了保证歼灭黄维兵团,除了看住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夹住杜聿明集团外,他将全部精力和心血放到消灭黄维兵团方面来。粟裕考虑,打黄维兵团和打黄百韬兵团的情况差不多。

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 这个问题讲的主席和粟裕大将的事吧?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是怎么败的?

尤其是解放军攻克宿县,津浦线南段徐蚌之间被切断后,刘邓大军一部紧跟黄维兵团之后,主力于宿县蒙城间布下强大阻击阵地,国民党军投入淮海战场的全部兵力也就在劫难逃了。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始终如同蹲在暗室里,追踪决策一错再错,主要表现在蒋介石的三次变更决心,乃至全盘皆输。

在淮海战役中,率第四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在徐州西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进军广东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歼敌4万余人。

解放军陈赓大将早年救过蒋介石的命。1924年3月,在长沙的陈赓考入程潜创办的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他在革命的洪流中再一次投军了。可是,进入陆军讲武学校不久,一天,他和老乡宋希濂等上街闲逛,突然发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也在招生,便大呼小叫地喊着:“考错了!考错了!

粟裕用兵不拘一格,几乎打过所有类型的战争,打过游击战,打过保卫战,打过大兵团集中歼灭战,打过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战。粟裕用兵常常随机应变,出奇制胜,陈毅赞他“愈出愈奇,越打越妙”,说“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野战军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行军打仗的古人们,最害怕遇到的是什么情况?

当年国共上百万大军纠缠在一起厮杀,蒋军在接连损失黄百韬和黄维兵团后,失败已经不可避免。由杜聿明直接指挥的,盘踞在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弃城南逃中被解放军包围于陈官庄附近狭小区域。

飞机一飞走,廖运周马上下令关闭全师所有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至此,黄维兵团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前方被打回后撒的3个师残部与12兵团前进的部队混乱地涌挤上前后不足20华里的地段上,部队一片混乱。

长征过程中的困难: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环境问题,雪山与草地的环境就不用细说了。粮食缺乏,那时谈不上是粮食,是能吃的草都难找,医疗落后,生病只能采草药,没有西药,尤其是消炎药,一般情况下得感帽都会要人命的。衣服缺乏,过雪山时大部人都是冻死的。

在黄伯韬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已经无力再守住徐州,蒋介石为了保留这支部队(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同意了杜聿明要求撤退的请求。但中途又命令其改变行军路线去解救在双堆集被包围的黄维兵团(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最终在陈官庄被华野合围。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要将领:陈诚、蔡廷锴、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李明、陈时骥、肖乾、莫与硕、黄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从张灵甫的整编74师覆灭之后到淮海战役之前,这一阶段华野在中原战场有两股劲敌,一是邱清泉兵团,二是胡琏兵团,注意这是两个没有番号的临时兵团,分别以整编第5师和整编第11师为基干加强配属部队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数次试图捕拿这两支部队予以歼灭,均未能成功。

黄百韬也很善战,但在第七兵团成立之前,单单一个整编25师给解放军所带来的麻烦,程度上只能屈居第三。到1948年夏,国军战场形势日趋恶劣,一二个军(整编师已恢复军的番号)根本不敢单独活动,于是在几大战场组建了22个机动兵团,各辖三到四个军。

淮海战役打响之初,国民党“徐州剿总”能够动用的有四个机动兵团和四个绥靖区约60万人马,主力是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黄百韬被围碾庄后,邱清泉、李弥前往增援,孙元良接防徐州,华野主力16个纵队42万人已基本用于围歼和打援。

中原野战军利用这个空档,突然攻取了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重镇宿县,切断了国军的铁路补给线,顾祝同和刘峙迅速调动由绥靖区升格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自南向北反扑,李兵团四个军稍强,刘兵团两个军最弱,由此国军会战兵力增加到70万,这俩兵团的番号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正是刚刚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卢俊泉第6兵团(锦州)和周福成第8兵团(沈阳)的番号,要说蒋介石也真是的,这兆头就不好。

在大别山消耗很大的中野,淮海战役共参战7个纵队约15万人,正准备收拾这两个相对较弱的兵团时,1948年11月6日,增援的“华中剿总”第12兵团到达安徽阜阳,“书呆子”黄维来了。

黄埔一期的土木系重将黄维,率领由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组成的第12兵团开来了,全兵团12万人马且大部装备美械,配属的第4快速纵队还有几十辆坦克和榴弹炮团,这几乎是可以左右战场局势的一支强大部队,国军会战兵力自此达到80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对黄维兵团的浩浩荡荡开进给予长镜头特写,也是在突出这个王牌兵团的危险性。

华野和中野的60万人马(加地方部队)已经与70万国军开打,此时黄百韬正困兽犹斗,华野已全部投入战斗,如果黄维兵团推进迅速、攻击方向准确,突破中野拦截,将是左右战场形势天平的重要砝码,电影里搞点航拍很是应该,这可是陈诚攒了近20年的老本,兹当是气势汹汹的遗照吧。

黄维兵团的首要任务是夺回宿县,汇合李延年、刘汝明后击破中野,而后投入徐东战场,七个兵团联手一举打败华野。然而黄维在老同学陈赓的引诱下,一步步钻进中野设计好的包围圈,还没有看见宿县的城墙,就被困在了双堆集,从此以后再没有动过窝,一个机械化兵团成为一枚死子,我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在华野没有解决完黄百韬的情况下,黄维12万人是怎么被中野15人包围的,这几乎是对等兵力!

然后是黄百韬兵败身亡,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放弃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来搭救12兵团,终被华野追上包围。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黄维和他的精锐部队只能在包围圈里眼巴巴地看着,直到华野援兵到达,围他个水泄不通。

如果是胡琏指挥这个绝杀兵团,要么临机变更路线,要么及早与李延年合兵一处,断不会轻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运周以打头突围的借口起义时,黄维司令官大加赞赏,吩咐第110师需要什么尽管开口,结果廖运周带走了兵团一半的重炮,黄维再组织突围时火力都不足了。

标签: 兵团 黄维 中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