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锄禾》还是《悯农》
古诗《锄禾》还是《悯农》是《悯农》。《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锄禾》本就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因此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锄禾是锄禾,悯农是悯农。这是两首诗,这不瞎搞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这首诗是叫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悯农》原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锄禾和悯农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或《悯农》)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叫《悯农》。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有两首,“锄禾日当午”为其中之一。《悯农》一诗字词较为简单,诗意较为容易理解,因此近代以来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有些诗词的诗名为了简便同时便于区分,可用诗词的第一句作为诗名或词名。
2008年。在2008年,中国教育部把《锄禾》改为悯农,由于悯农系列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最初为了便于区分,两首诗便分开命名,后来从严谨性的角度出发,还是都改为“悯农”。《锄禾》(或《悯农》)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
是一首唐诗,作者为唐代李绅。 原诗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悯农》里有“锄禾日当午”的句子,但有些版本取了这首诗的首二字做此诗题目,于是题目就叫《锄禾》了。
2012年的教科书是锄禾还是悯农?
2012年的教科书是悯农 课本锄禾是1995年改的悯农,《锄禾》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
《悯农》和《锄禾》没有区别,都是指《悯农二首》。《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是一首唐诗,作者为唐代李绅。 原诗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不是的,我们通常说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绅《悯农二首》之一,其二也很有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都是反应了统治阶级的敲骨吸髓,残暴浪费,并对农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古诗《锄禾》还是《悯农》?
《悯农》和《锄禾》没有区别,都是指《悯农二首》。《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农二首》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是《悯农》。
《悯农》【作者】李绅 【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