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公元1405—1433年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公元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东方新航路。
起是明朝1405年6月1曰(永乐三年五月五日,端阳节)。 止是1426年(宣德元年)。 郑和(1371年?一1433年?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第二次: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1405到1433年,历史28年。 郑和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几次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在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的远洋航海。这些航海活动旨在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时间:1405年到1430年。总共有七次下西洋,时间是: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第三次下西洋140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明朝初期,具体为1405年至1433年,共七次远航。郑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一项重大海上活动,由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的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背景 明朝初期,随着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航海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朝决定进行远洋航海。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郑和下西洋起于1405年6月止于1430年。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为: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 1430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次海上远航活动,始于1405年,结束于1443年。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顺序是:1. 1405年:明永乐三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到访占城等东南亚国家。2. 1407年:明永乐五年,郑和再次航海,完成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访问和交流。3. 1409年:明永乐七年,郑和继续扩展西洋航线,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下西洋的时间分别为:1405年6月、1407年10月13日、1409年10月、1413年11月、1417年6月、1421年3月3日、1430年。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始于1405年,持续至1430年,期间共进行了七次远航。2. 具体每次下西洋的时间如下:首次1405年,第二次1407年,第三次1409年,第四次1413年,第五次1417年,第六次1421年,最后一次1430年。3. 郑和的这些航海成就,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并为他赢得了朝廷的嘉奖。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时间,路线,意义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时间和线路:是1405年农历6月,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一项重大海上活动,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具体的时间跨度是从1405年到1433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海活动。详细解释如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海上远航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航海事件。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13日 第二次:1407年--1409年夏 第三次:1409年10月--1411年6月 第四次:1411年11月--1415年8月12日 第五次:14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关于南海主权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件事和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关系。纵向来看,郑和当初的这次航海旅程,不经意间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可贵的遗产。他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为中国国际化进程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尽管这个进程很快夭折)。然而事实上,郑和这次航海的真实目的,并没有这么伟大,但却比这个要复杂。我们不妨来理一理,看看当初这
次航海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宣扬大明威德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形的外围攻势。”反映郑和下西洋之举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身故后也发生沙哈鲁争夺皇位事件。便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
发展海外贸易、企图殖民海外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扫荡张士诚旧部
有历史学家指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起义群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解决军事复员问题
靖难之变期间,明朝国内出现饥荒。明成祖就加紧南粮北运的工程,并扩大对海军和陆军的需求。事情得到解决后,对海军的需求下降。为防止这批海军叛乱,明成祖便安排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
以上纯属个人想法,如有不正确观点可以私信、评论等,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