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的读音
张耒(zhāng lěi)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
偶题张耒的读音是ǒu tí zhāng lěi。《偶题》 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原文如下:其一: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其二:春水长流鸟自飞,偶然相值不相知。请君试采中塘藕,若道心空却有丝。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苏门四学士”: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
苏门四学士,又称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四位杰出文学家。2. 这四位学士都曾受教于文坛巨匠苏轼,并由苏轼本人首次提出并赞誉为“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的才俊。
苏门四学士;梁氏三院家。苏门四学士的解释 指 北宋 诗人 黄庭坚 、 秦观 、 晁补之 、 张耒 四人。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人。耒“少年读诗书,意与屈贾争。口谈霸王略,锐气虹霓横”(《秋怀十首》之一)。《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苏门四学士各自的成就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书法也是独树一格。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出生,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深厚的唐音影响和晚年仕途中的种种经历而知名。他曾担任起居舍人,故又称张右史,晚年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又名宛丘先生。因其身材魁梧,故有“肥仙”之称。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苏门后四学士即宋代李格非、廖正李禧、董荣的并称。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苏门六学士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北宋苏门四学士指的谁?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他们都是苏轼的门生,受到过苏轼的指导。
张耒(lěi),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 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qín'guan)、晁(cháo)补(bǔ)之和张耒(lěi)的并称。
张耒拼音: [zhāng lěi]。生字”耒“,念lěi,声母l,韵母ei,声调为第三声。"耒"本意是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可分成两层意思理解: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古代农具核嫌具耒耜上的木柄。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何为“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和张耒四人的并称.以上四人都出自苏轼门下,受到苏轼的培养和提携,苏轼在众多的门生中。
张耒拼音:[zhāng lěi];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年,以直龙阁学士知润州。
lei三声,最常用的就是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集有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词风受苏轼影响,气象雄俊沉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门四学士张耒怎么读
张耒拼音:[zhāng lěi]。
其中生字”耒“,念lěi,声母l,韵母ei,声调为第三声。
”耒“本意是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可分成两层意思理解:
1、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2、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
扩展资料:
”耒“从未,未亦声。“未”意为“柔枝嫩叶”。“丿”意为“不”。“丿”与“未”联合起来表示“不柔嫩的树枝”。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组词包括:
1、耒耨:耕耘用的农器,指犁锄。
2、耒耜: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工具。耜用来起土,耒是耜上的木曲柄。耒耜,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拓展:
张耒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
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
也正因为其“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粜官粟有感》)的悯农意识,才使他在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在实践中则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司马光等人纯粹的因循守旧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