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有什么不同?
削藩策就是用强制力废除藩王,这样很容易逼藩王"狗急跳墙”,相比之下,推恩令就显得明智得多,它是分而制之的办法,大国化小,小国化无,藩王就是想反也没能力,皇帝倒落个好名声,那些本来是没可能继承王位但通过推恩令成为的藩王。
晁错提出削藩以保帝位触动了各个诸侯国的利益,晁错成为了中央政权和诸侯国斗争的牺牲品。晁错是汉景帝身边的左膀右臂,是大汉王朝的肱股之臣,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性命,他清楚自己提出削藩政策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不能处理各方关系必遭反噬,但是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条道路。
晁错明知建议削藩没有好下场,但是身为臣子就应该为君主着想,为国家前途考虑,晁错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即使自己身首异处也要为国家做点事情,这是很多儒生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必死局:削藩策只是诱因,真正断送其性命的是他的变法意图
引子 景帝前三年春正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派遣中尉张嘉,召御史大夫晁错入宫议事。如今正值战时,吴、楚七国因削藩策俱反,前方战事吃紧,皇帝经常召见自己的老师晁错共商对策,这也是常有的事。 晁错奉诏后不敢怠慢,一丝不苟的换上朝服,随中尉上了马车,往未央宫而行。
这起事件导致了吴王与汉朝的裂痕。尽管吴王曾被文帝宽恕,但晁错的削藩行为触犯了吴王的底线,加剧了矛盾。综上所述,晁错被杀是由于汉朝治国理念的冲突、削藩策略的不当以及历史遗留的家族恩怨共同作用的结果。汉景帝试图平衡各方立场,但晁错的急躁行动最终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简单来说, 削藩策 是明着昭告天下,要削弱诸侯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所有诸侯的不满 而 推恩令好比 糖衣炮弹,表面上是让诸侯的所有子嗣都能够有机会成为藩王,而实际上是使 诸侯的领土分散缩小,从而达到削弱其力量的木的、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后者明显比前者高明许多。
晁错主张汉景帝削藩是对的,汉景帝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同意晁错削藩。汉景帝为什么听晁错的?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前 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 6 县。
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无视三公九卿制度,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晁错提出的削藩策,违背了祖制,客观上离间了刘氏宗亲;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诸侯国发动叛乱后,汉景帝迅速处死主张削藩的晁错。这对平叛有帮助或起作用吗?
很残忍的现实:汉景帝杀死晁错,对于平叛有心理和舆论上的帮助,但并不是必须要做的动作。
因此,从汉文帝开始,就不断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 到汉景帝时,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错出场,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想法不错,但效果不好,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七王之乱的导火索。反倒是推恩令,成功把矛盾转移至地方内部,鼓捣父子兄弟窝里斗,逐步削弱藩王实力,最终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推恩令正是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践。
晁错是西汉文景时期的著名政论家,他才学出众,勇于任事,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御史大夫晁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巩固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千秋功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七国之乱源于景帝宠臣晁错推行的“削藩之策”。故事很精彩,不妨看看。据说,在景帝第三年的冬天,楚王刘金标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北京迎接天帝。是每一个c君每年都要在北京准时迎接皇帝的“功课”。然而,刘鹗并不知道,他的北京之行点燃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的导火索。
晁错 (前200—前154) 是西汉初期重要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他远见卓识,为汉朝提出三大奇谋——移民实边、以夷制夷和削藩策,直接扭转了历史的走向。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我国的施政方针上,看到晁错之谋的痕迹。
汉景帝时有位御史大夫提出了“削藩”建议。他是谁
是御史大夫晁错。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位列三公,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晁错位高权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晁错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
晁错被砍成两半,是因为汉景帝想让吴楚等七国没有造反的借口,这样他就可以占据正义,平息吴楚之乱了。吴楚七国的叛乱爆发后,汉景帝问曾任吴国宰相的袁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此,袁盎提出了一个建议。"在吴国和楚国宰相写的信中,晁错说,高皇帝的儿子们有自己的土地。
不出他的所料,七国之乱的使者过来跟汉景帝说,如果废除削藩政策并且砍杀晁错的话,那么,他们就停止七国之乱的战争,而汉景帝为了一时的和平,就把晁错的一家灭门了,还有,晁错是死于斩腰刑法之中的。
晁错提出削藩,是没有一点私心的,完全是为了汉景帝着想,忠心耿耿,天地可鉴,绝对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造反,因为当时的晁错已经到达了三公的地位,没有必要造反。晁错曾经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非常信任晁错,在他提出削藩的建议的时候,景帝也是双手赞成。
谁最先提出“削藩”政策
西汉晁错最先提出“削藩”政策。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前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
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强烈反对
晁错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鼓吹说晁错侵夺诸侯之地,是为离间刘氏骨肉,危倾社稷,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诛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扩展资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
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