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什么家(陶行知六大精神?)

待我长发及腰 古诗鉴赏 15

陶行知六大精神?

陶行知的著名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原名文硙,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陶行知是近代的人。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国外留学时师承于杜威,并在归国后将杜威的思想与当下中国国情相结合,不仅推动了当时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于当今这个时代而言依然有着十分宝贵的思想借鉴价值。

陶行知是什么人?

陶行知,生于1891年,逝世于1946年,本名文濬,后来改名为知行,再改为行知,是安徽歙县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他曾在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等职务。陶行知提倡平民教育运动,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推动。

陶行知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风范,光照千秋、堪称楷模。他只讲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贫;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洁,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一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作者是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蔡元培、黄炎培和马叙伦等。 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中华振兴创办学校,为民族崛起教书育人。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那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具体理念:“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1)解放眼睛;(2)解放双手;(3)解放头脑;(4)解放嘴。

陶行知原名是陶文濬。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人物经历: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儿童心理学研究:作为儿童心理学家,陶行知对儿童心理有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儿童的成长。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的黄潭源村。

乡村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第一流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陶先生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教师的创造精神体现在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学习思考,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讲的三种“教育家”,因此,能够不为环境之影响,执着实践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方为真正有胆识的一流教育家。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1  中心小学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示范的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市,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感想: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在如今也是实用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把所学用到实践中去,三者融会贯通,真理就是从不断摸索的实践中得来的。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2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必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感想:今天的教育也是如此,教给孩子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先要付出;勤俭节约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不能用奢侈来彰显自己的财富;教科书是我们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而非急功近利的捷径。

        3    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得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教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运用环境的活势力,培植他自己的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卫和自制,他要叫乡村变成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以后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感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也需要注入活的血液。活的思想支配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灵活的学生,灵活的学生创造出精彩的世界。

        考察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不是他成人以后的财力和地位,而是他创造的价值。考察一个学校就看学校的孩子,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眼睛里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那么这所学校必定有一群“活”的老师。

        4 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教育没有农业变成了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是失去促进的媒介。

        教育更要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教育与银行联合,可以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以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充分联络可以预防疾病,教育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可以改良路政。

      感想: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相辅相成。教育所输送的人才皆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眼光放长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6,我们教育界的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标签: 教育家 乡村 陶行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