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乌江亭全诗(乌江亭古诗意思?)

你留下的回忆渐行渐远 诗词教学 14

乌江亭古诗意思?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碰巧才考试做过这题: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叠题乌江亭 宋 · 王安石 百bǎi战zhàn疲pí劳láo壮zhuàng士shì哀āi,中zhōng原yuán一yī败bài势shì难nán回huí。

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其诗中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认为项羽如果能够重振旗鼓依然能够卷土重来。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两代人的争论:项羽能够重回江东,是否还能卷土重来?

题乌江古诗?

《题乌江亭》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赏析: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叠题乌江亭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标签: 咏史 诗 目的 《叠题乌江亭》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王安石《乌江亭》内容及赏析:内容: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赏析: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

原文: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翻译: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注释: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壮士:指项羽。

作品解析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有的版本诗题也作《乌江亭》。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如下:叠题乌江亭(作者)王安石(朝代)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原文: 乌江亭 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乌江·[宋]李清照》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叠题乌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肯?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题乌江亭

杜牧 〔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标签: 乌江亭 江东 壮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