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是谁(第一个)唱的?
原唱是柳培德 。但是当年董文华凭借这首歌成为歌坛最红的歌手,成为主旋律歌曲的代言人。可是这首歌的原唱者是柳培德。1984年的中秋晚会,柳培德首唱了这首歌。
歌曲《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这首歌的旋律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极为接近,首唱者并不是董文华,而是蒋大为老师。
董振厚 (1931~1985) 原名董振祥。我国著名演唱家,有多首红色歌曲传唱。出生于旅顺方家屯会董家屯(今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镇董家村)一个贫苦渔民家庭。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是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原唱是著名的歌唱家邓丽君。
《十五的月亮》是在1984年创作的歌曲,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娄连广编曲,董振厚首唱。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深厚,蕴含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温情与力量。首先,从歌曲的创作地点来看,《十五的月亮》的诞生地是内蒙古化德县秋灵沟。这个地方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北京军区守备第一师的驻地。
《十五的月亮》表达了什么情感?
《十五的月亮》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十五的月亮》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8小节,均为两个乐句。第一部分的8小节,音调采用了北方民间音调的素材,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
创作背景简介 歌曲《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这首歌的旋律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极为接近,首唱者并不是董文华,而是蒋大为老师,是当年著名的沈阳军区的作曲家铁源老师亲自登门请蒋老师唱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十五的月亮》简谱曲1/1:《十五的月亮》由石铁源、徐锡宜作曲,石祥作词,娄连广编曲的一首歌曲。首唱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后有蒋大为、董文华、彭丽媛、龚玥、刘紫玲、卓依婷、黑鸭子组合、许岚岚、金永玲、孙燕姿等翻唱。
创作背景:1984年,词曲作家石祥在一次与河北部队官兵的交流中,被一位连长请求创作一首赞美军人妻子的歌曲。面对如何称呼军嫂的难题,石祥一直犹豫不决,觉得“妻子”太传统,“亲爱的”“心上人”又太现代化。
《敖包相会》(蒙文名:《十五的月亮》)是由玛拉沁夫、海默作词,通福根据蒙古民歌《韩秀英》改编的歌曲,由王树理和吴秀云首唱,是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 。2005年7月5日,该曲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 。
十五的月亮原版原唱歌词83年
十五的月亮原版原唱歌词并非1983年创作,而是于1984年由石祥作词,铁源和徐锡宣作曲,娄连广编曲,董振厚演唱。这首歌曲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歌词内容深情地描绘了军人和家属之间的思念与奉献,通过“十五的月亮”这一象征团圆的意象,表达了军人保家卫国与家属支持军人的崇高精神。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据影片编剧之一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
《十五的月亮》的创作背景是:这首歌曲自从唱响后,其朴实的歌词道出了戍边军人和他们的妻子的心声。尽管人们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诞生于内蒙古化德县的秋灵沟。1984年,作词人石祥在与部队官兵讨论士兵喜欢的歌曲时,一位连长希望他能创作一首关于军人的妻子的歌曲。
铁源因此获得著作费16元。后来词作家张藜据此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并在北京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举办的音乐沙龙上念了这首歌词,后来徐沛东为这首歌谱曲,1987年秋天,由朱一工制作,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与徐沛东创作的另一首歌曲《我热恋的故乡》一起推出,很快风靡全中国。
关于中秋的歌曲流行
而这首歌在编曲上,背景音乐刚好契合了词的意境,鼓乐齐鸣,像是把我们带回千年之前的那个月圆之夜。《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也是首适合中秋节唱的歌曲,尤其是对于思念家乡的军人来说,歌曲采用了北方民间音调的素材,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出自《敖包相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越南不断的实对华侵犯中国主权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对越进行了保卫疆土的自卫反击战。
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艺术家的创作 八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描绘了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塑造了北方人纯洁、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宽广而婉转。《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曲)赞颂了军人及军人的妻子为祖国守边防,甘于奉献的精神,旋律优美而细腻。
十五的月亮为谁圆 演唱:萧雅、黄新德 填词:郁明昆 谱曲:时白林 歌词: 女:云淡风清月半圆 男:我送金妹把家还 女:双双来到望月桥畔 男:慈善寺里钟声传 女:朗朗。
《敖包相会》歌曲由王树理和吴秀云首唱。《敖包相会》(蒙文名:《十五的月亮》)是由玛拉沁夫、海默作词,通福根据蒙古民歌《韩秀英》改编的歌曲,是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2005年7月5日,该曲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
十五的月亮歌曲原唱
十五的月亮歌曲原唱是董振厚。
董振厚原名董振祥。我国著名演唱家,有多首红色歌曲传唱。出生于旅顺方家屯会董家屯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40年入双岛湾普通学堂读书。1943年8月投奔二哥(鞋店工人)在赤峰国民优级学校读书。从小喜欢唱歌,有音乐天赋,主要作品有《十五的月亮》。
1953年,董振厚调入东北公安部队文工团。一次部队文艺汇演,他独唱内蒙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荣获三等奖。1955年5月,他所在文工团并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他任该团男高音组副组长。
董振厚的成长经历
1983年秋,董振厚患肝硬化病,仍坚持练声、教学和演出,先后到广州、大连、深圳等地演出。1984年,他带病在沈阳、大连、辽阳、营口等地演出50多场,演唱的100余首歌曲被灌成唱片和录音带,受到听众的喜爱。
1985年夏,他病情急剧恶化,还坚持在床头上给学员上课。同年8月,沈阳军区党委批准他转业,享受师级干部待遇。1985年8月29日,董振厚因肝硬化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4岁。
歌曲《十五的月亮》原唱是董振厚。
《十五的月亮》是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娄连广编曲,董振厚演唱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84年。2019年6月,该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十五的月亮》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8小节,均为两个乐句。《十五的月亮》作为一首12小节共6个乐句的歌曲,虽结构短小,但严谨、明快,具有简约而旨丰的审美效果,以新视角揭示了战士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了战士的心声,满足了广大官兵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
该曲中的“爱”均是以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前提和条件的,因此该曲既是“爱”的表达,更是对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褒扬。
《十五的月亮》原唱作者简介
董振厚原名董振祥。我国著名演唱家,有多首红色歌曲传唱。出生于旅顺方家屯会董家屯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40年入双岛湾普通学堂读书。1943年8月投奔二哥(鞋店工人)在赤峰国民优级学校读书。从小喜欢唱歌,有音乐天赋,主要作品有《十五的月亮》。
1953年,董振厚调入东北公安部队文工团。一次部队文艺汇演,他独唱内蒙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荣获三等奖。1955年5月,他所在文工团并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他任该团男高音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