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怎么算(闰月的计算公式)

十年一搏六月梦deg 诗词教学 19

闰月的计算公式

计算闰月的公式是:(Y-1)/4-(Y-1)/100 (Y-1)/400,其中Y是年份。这里的括号里 的加减号是符号,而不是真正的运算符。

闰月都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的时间来计算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五十二小时48分48秒,黄历上设定的一年时间是365天,去掉365天,余下的这些时间累积成一个月的就叫晕晕堆积到几月就闰几月。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365日5时48分46秒相差约10日21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每相隔四年会出现一次一闰。

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此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

闰月顺口溜口诀如下:三年一跃,五年一跃,十九年一跃。闰月顺口溜口诀的解释 一个周期十九年,七个月份加里面。三年之中两不闰,三年之中闰两边。再空两年无闰月,如此循环再八年。最后三年两不闰,下个周期待来年。这是农历中特有的闰年计算方法。

闰月计算方法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闰月是怎样算的?多少年一闰

闰月的设置规则是:每三年增加一个月,每五年增加两个月,每十九年增加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就被称为闰月,它加在某月之后,就称为闰某月。3. 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闰月是阴历中为了调整月亮绕地球一周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差而设置的一个月份。2. 平均来说,每年阴历比阳历少约11天多一点时间。为了弥补这个差异,阴历中会插入一个闰月。3. 插入闰月的规则是:三年中加入一个闰月,五年中加入两个闰月,十九年中加入七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全年天数:一年中,公历和农历的天数可能不同,通常情况下,全年有354或355天。2. 公历闰月:在公历中,每四年会出现一个闰年,这一年会多出一天,即2月29日,这一天被称为闰月。3. 农历闰月:农历与公历不同,它是按照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来计算的,大约是29.53059天。

闰月怎样计算?

闰月的计算方法: 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

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每个月的天数根据月亏来确定,而一年的长度则是以12个月为基准。4. 为了使农历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保持一致,每2到4年就会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就是闰月。5. 因此,农历的闰年会有13个月。6. 闰年的推算原则是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

闰月的计算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2小时48分48秒。2. 在黄历上,一年设定为365天,累积的多余时间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分配,即“晕晕堆积”。3. 当累积的时间达到或超过一个月的长度时,就会在相应月份设置闰月。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以中气定月序。

闰月怎么算?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闰月特指农历每2至3年增加的一个月。

农历闰月一般根据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计算,月亮绕地一周用时二十九天半,所以才有了大小月。

全年354或355天。公历闰月29天,农历闰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不用计算。 找到农历的某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时,这个月就是闰月。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阳历平均每个月30天,这样就保证了每个月既有节气,又有中气。

闰月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它是由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决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06天,而阴历规定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经过17年,阴阳历的日期就会与季节发生倒置。

农历的闰年闰月推算规则是: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这意味着大约每19年,农历会经历7个闰月。2. 农历的周期大约为19年,与公历的同一时间点相对应。例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都是农历的闰四月初五。

怎么样计算闰月?

闰月计算法: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七、八、九、十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其近似值为: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24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春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正好有一个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置闰七月来调整误差。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2001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标签: 闰月 农历 朔望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