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大臣华歆的简介 华歆拒赠的故事是什么历史名人
华歆的人物生平简介 华歆字子鱼,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一位名士,也是曹魏王朝的重臣。在汉灵帝末时,华歆被举荐为孝廉,在献帝初做了尚书郎。华歆在豫章做太守一职的时候,因为为政清廉,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入京做了议郎,参与军事,后来又做了尚书令。
华歆、陈群、董昭、辛毗不是一个类型人物,陈寿写《三国志》有分类,华歆、王朗、钟繇被分到魏三公列传,陈群被分类到诸尚书列传。
华信在三个国家的简介华歆,字子玉,生于高唐平原。汉末名儒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汉朝皇帝养大孝廉时,他当过郎中,后来因病去做官。何进被征为商。官渡之战期间,曹操被任命为论辩家,参加了空军务部,成为历史部长,并转而任职,取代荀成为图书部长。曹操对孙权的征服使他成为一名军事家。
(华歆)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五十余万字。 我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 推荐: 靺鞨人在东北建立渤海国,历二百余年,后来去哪里了?
三国华歆结局?
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谥敬侯,正常去世。 华歆,生于157年,卒于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华歆[xīn](157-231),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字子鱼,出生于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他以孝廉身份初入仕途,担任郎中职务。在献帝时期,华歆被任命为尚书郎。他被委派为豫章太守,以清静不扰的治政赢得了官吏和百姓的敬爱。
华歆(157-231)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曹魏大臣。与钟繇、王朗同为三公。又与邴原、管宁齐名,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
华歆(232年-303年),字子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才华出众,早年曾任东汉末年的官员。
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
请问《三国演义》华歆的简介?
华歆曾出面劝阻,这表明他并非全然无情无义,而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总的来说,华歆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形象,他的行动多受政治利益的驱使,但他的内心深处仍有一定的道德标准。他的复杂性使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也使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华歆是因病去世的。华歆是汉末三国时期名士,见识远大,才气过人。是曹魏重臣。曾任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
华歆和管宁相比是华歆更厉害。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华歆的。华歆本是豫章的太守,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华歆投降于孙策。后来,华歆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效力。
手下杨仪 杨仪(约189年-235年),男,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 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
三国华歆简介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为尚书令。
请问《三国演义》华歆的简介?
华歆,字子鱼,生于157年,卒于231年,享年75岁。他是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也是曹魏的大臣。华歆与钟繇、王朗并称为三公,与邴原、管宁齐名,时人将他们比作一龙,华歆为龙头。华歆在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因病辞官。何进征召他为尚书郎。
华信在三国简介华歆,名玉子,高唐平原人。汉末名儒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汉高祖养孝廉的时候做过医生,后来因病当官。何进被征为商。官渡之战,曹操“代皇帝”,被任命为议事官,参与空军事务司,成为尚书,改由于迅为尚书。曹操征服孙权,称他为“辛弃疾”。后来,他成了一名古代学者。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而魏书云:“歆时年七十五。”割席断交的故事出自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三国志》并无记载,割席断交是否真有其事值得商榷。而《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描绘成一个趋炎附势、凶残的小人。
读音是huà xīn 华歆 , 字子鱼 , 汉族 , 平原高唐 ( 今山东聊城高唐县 ) 人 . 汉末魏处时名士 , 曹魏重臣 。
曹操认识华歆吗?
曹操认识华歆。 华歆是最得善终的东吴投降官员。华歆奉命出使曹操的许都,曹操颇为欣赏其才华,欲留他教导辅佐曹操的儿子。
朋友关系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东涸河镇大华村北部,距离县城中心约20公里的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地点——华歆墓。这座墓葬被列为聊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存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华歆墓的外观独特,墓封土呈现出3米的高度,直径则为7米。
没有史料记载华歆被挖坟!华歆,公元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
华歆,在三国演义中,做了哪些事?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德州禹城)。[1] 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
人物生平编辑
见识过人
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
华歆
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2]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地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3]
清正廉洁
华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迁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汉灵帝死后,辅政大臣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4]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布后)称病不去,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5]
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马日磾遂召华歆做掾属。[6]
华歆[7]
他向东行到徐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华歆因为没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适做法加以拒绝。但民众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孙策占领江东后,华歆知道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8-9]
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皇帝调华歆到许昌做官。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听说他度进京赴任)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10]
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曹操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建立后(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任御史大夫。
曹魏三公
三国志12的华歆[11]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12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12-13]
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14]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15]
举荐管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16]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17]
上止战疏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关中至汉中的通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18]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正月,曹叡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
公元232年(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1月30日,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岁[19] ,谥号敬侯。起初,文帝从华歆的户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了华歆的弟弟华缉,封华缉做列侯。其子华表也世袭爵位,后来担任了尚书。[20]
2历史评价编辑
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21]
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22]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叡:“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陈寿:“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21]
傅玄:“华太尉积德居顺。”
张华:“王之学华,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23]
华峤:“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陈普:“拈起黄金日岂疑,斩关发壁复何为。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24]
3轶事典故编辑
名士高风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
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25]
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
华歆
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26]
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27]
4个人作品编辑
据《全三国文》记载,华歆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失。但其它的言论如《请叙郑小同表》、《谏伐蜀疏》、《请受禅上言》、《奏讨孙吴》还载于《全三国文》。[28]
5故里墓址编辑
高唐固河北三华里有一村庄叫大华庄,该庄西北现存一古墓,
华歆墓
封土高3米,直径7米,封土顶部有一透洞,借此可观墓室。此墓为砖石结构,圆形拱顶压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墓墙之上。《高唐县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当地的华姓家族也辈辈相传认定此为祖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