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清朝初年词人 代表作《饮水集》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
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全名纳兰性德。
纳兰的生平简介:早年时期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纳兰性德子容若,所以也可以叫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君墓志铭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诞生在北京,出身于显赫家族,其父明珠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纳兰性德家族隶属正黄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字容若,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享年31岁。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诗人王维张继和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纳兰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书韵楼丛刊单行本) 《纳兰词》浙江古籍出版社 《纳兰词笺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西风吹梦》(纳兰性德项... 康。
纳兰容若(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纳兰性德资料: 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喇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2]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纳兰性德是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出身贵族,从小锦衣玉食,富贵荣华;他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考中举人,22岁考中进士,官拜乾清宫侍卫;他娇妻美妾相伴,琴瑟和谐,家庭幸福美满。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诗人。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纳兰性德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12]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12]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13] 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书法成就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纳兰性德的经典诗词: 《长相思》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蝶恋花》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如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空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浣溪沙》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翻译】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虞美人》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画堂春》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赤枣子》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忆王孙》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风一夜翦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作者为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蝶恋花·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翻译】
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咏笼莺》作者为清代诗人、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翻译】
黄莺你来自于何处,为什么被禁在富贵之家?清晨,你的叫声将主人的睡梦惊醒,好像是有心反抗这桎梏你的牢笼。你终归是没有办法在春风中自由歌唱了,梁间的飞燕和梧桐树上的鸟儿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你却不能。飞翔云天只不过是空想,你只能在华丽的鸟笼中度过一生。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为清代诗人、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翻译】
秋风凉,落叶纷纷,对着窗子独自冷落。对着夕阳思念往事。喝酒睡懒觉,赌书泼茶,当时只是平常事。孤独寂寞之情如是,借怀念往事以排遣,但愈加孤独。平常事已变成求之不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