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及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1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是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2剑铓:剑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诗中的“割”字的作用?
作者再用“尖山”暗指座座尖挺像剑尖一样刺向天空,表明自己的愤闷与不满。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
则是七绝,情感直接,鲜明突出。诗题中的“寄京华亲故”表达了诗人对援手回归故乡的期盼。柳宗元的诗以“简古”、“澹泊”著称,但也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如同峭壁清潭,既有静谧的清澈,也有激荡的波澜。此诗中,诗人的情感犹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同身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中唐诗人柳宗元所作,全诗共4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
九年级写思乡的现代诗?
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浪淘沙令》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原文《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注释⑴与:同。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⑵海畔:畔,边。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⑷若:假若。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这首诗中的" 望" 字的妙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这首诗中的"望"字的妙处
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一一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的翻译如为: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古诗原文:《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是柳宗元登山远眺所见到的景色。意思是说,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的锋芒。如果去过广西旅游的人,肯定会清楚那里独特的风光之一,便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寄,可以理解成邮寄。诗人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
他乡的月亮古文?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我来解释一下;浩初: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大意是:与僧人浩初一同游山,有所感怀。
跟浩初上人(作者柳宗元的朋友)一起看山。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读音如下:yǔhàochūshàngréntóngkànshānjìjīnghuáqīngù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意思是:意思是(我)与浩初上人一同看山(写了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及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释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