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赏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 人,分左右列队。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 人。再后面是文骑两队,每队也是5 人。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绘有多达两百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画面里的文官出行,场面气派,前呼后拥,荣耀显赫!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莫高窟156窟)▼ 公元八世纪中叶,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皇帝急忙征调边塞的守军回中原勤王平叛,整个西北地区防务空虚,觊觎已久的吐蕃[bō]趁机而入,对黄河以西的大唐疆土大举进犯。 吐蕃势力由东向西推进侵占河西,到766年已先后占据了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档案
名 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创作时间:唐尺 寸:纵130 厘米。
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的底部分别绘长卷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宋国夫人即张议潮夫人广平宋氏。男主出行图表现的是主人统军南征北战的疆场情景,女主出行图所展示的则是主人及其随从的游乐场景。
张议潮一生都是在为收复与保卫着河西走廊这片土地而努力,咸通十三年,归京后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张议潮出行图》结尾张议潮是为我国的民族英雄,统军抗藩、收复国土、气势如虹,这样的英雄志士不该被我们世人所遗忘。
中国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一下名画: 1.《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 2.《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西汉帛画 3.《女史箴图》/顾恺之 4.《洛神赋图》/顾恺之 5.《职贡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梦回大唐”系列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中部 最后部分是出行队伍的后备供给,约占全图长约四分之一,画二十余骑,有射猎、驮运,气氛自由欢快。纵观全图,与汉及魏晋墓室壁画出行图一脉相承。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的当。仪卫合于唐制。绘制技艺精致,表现出张议潮收复河西归唐出行仪卫的威武、壮观、热烈、欢庆的景况。
敦煌壁画这面旗叫三辰旗。图案代表日月星,一直代表华夏。这幅壁画叫《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这是1994年发行的《敦煌壁画》(五)邮票其中的一枚,这枚邮票国家发行了5288.1万枚。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描绘张议潮被封为节度使后领军出行的珍贵历史画作。画面右至左,详细描绘了出行队伍的壮观景象。首先,画中有鼓手和角手各四人,分列左右,随后是两队武骑,每队五人,接着是两队文骑,同样是五人。
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张议潮足以当得起“民族英雄”四个字。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逐渐衰微,尤其是中央朝廷逐渐式微。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档案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 人,分左右列队。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 人。再后面是文骑两队,每队也是5 人。在两队文骑之间有舞乐一组,共8 人,分两组对舞,旁边立乐师12 人,后面跟着6 名执旗者,再后跟随着衙前兵马使3 骑,散押衙2 骑。张议潮位于画面中部,穿圆领红袍,系革带,骑白马。其后有拥着“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后的射猎、驮运部分有20 余骑。总体看来,这幅画绘有多达两百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全图作散点、鸟瞰布局,画家很注意布局的秩序与变化,前面两列人马各20 余骑,严格对称,中间穿插了乐队和舞伎,使画面显得活泼而生动。作为全画的中心人物的张议潮,人体和乘骑形体最大,他正待过桥,桥前有率队引导的银刁官,桥侧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张议潮坐骑盼顾。虽然这幅画中的人物众多,但并没有给人以臃肿之感,各部分相互联系,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此外,作者为了烘托出行队伍的威武气势,还在远处点缀了些山水和翠绿的树,并把坐骑绘以红、赭、白等色。这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之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构成鲜明对比,被称为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 。
名 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创作时间:唐尺 寸:纵130 厘米,长830 厘米材 料:壁画收 藏:莫高窟第156 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