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作者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应试指导】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作诗以批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并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
A项正确,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B项错误,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代表人物:胡适。
【答案】:A 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故D项错误,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白居易。起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是白居易提出的,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是为时代而写的,诗歌是为事物而写的。”他的诗歌思想主要是关于早期寓言诗的创作。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
【答案】: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面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学观点。白居易是唐代中期的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与元稹并称为“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县。
白居易提出此口号的背景是: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
主张文章内容充实,以文为诗的著名诗人是谁?
古代:唐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
此经典名句出自《与元九书》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所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话很好理解,文章是为这个时代发生的事件而写,诗歌也是如此。
白居易。“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素口蛮腰”出自两句唐诗,作者是诗魔白居易,用以形容两位美人的樱桃小嘴和善舞纤腰。
其是由白居易提出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主张。这一观点强调文章应当紧密结合时事,反映当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详细阐述这一主张,指出作家应当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文学创作应担负起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功能。
刘禹锡卖炭翁全诗?
是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不是刘禹锡。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合:为了,迎合。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赋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来的,是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从字面意思来看,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时事,符合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诗歌的创作要基于现实情况。此句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当时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希望广大的文人墨客写作要基于现实。
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之诗歌基础理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明确提出的。白居易,字韩国乐天集团,号香山修行人,籍贯太原,后迁居下邽,生在河南新郑县。出生于一个小官僚资本主义家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生。
白居易和胡令能的资料?
胡令能, 唐朝诗人,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李白 杜甫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哪个人提出的?
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之诗歌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我们知道,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已。
因此,白居易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如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等;如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红线毯》等;更有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
白居易这种诗歌创作主张增加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在阐发了诗歌的特性的同时,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如《与元九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
总的来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表现了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洞察力,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