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12登岳阳楼思想感情(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侨乔 诗词赏析 20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想感情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作品原文 与夏十二1登岳阳楼2 楼观岳阳3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4,天上接行杯5。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6。[1]2作品注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主旨是:作者流放途中遇赦后忧愁苦闷全去,无比喜悦的心情,以及作者的超脱的豪情逸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如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译文如下: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情感有别:杜甫的《登岳阳楼》表现的是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看到了什么?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登楼后看到的意象主要体现在前两句,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

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雁引愁心去”好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情感有别:杜甫的《登岳阳楼》表现的是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则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一写喜悦,一写忧愁;一想象奇特,一注重现实,对比十分鲜明。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首诗抒发了 诗人李白 欢乐和喜悦 的感情。此二者,同登岳阳楼,因为登楼时处境不同(一贬一免,前者忧后者喜),在思想角度上也有所不同(前者忧国忧民,则有感于岳阳楼之势与己之思。: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一时乐以忘忧,闲适旷达的思想感情。《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夏十二: 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颔联以“吴楚坼”、“日月浮”描绘了湖面的辽阔,王士禛称其为“雄跨今古”的佳句,显露出诗人胸襟的壮志豪情。颈联和尾联则转而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以“亲朋无一字”、“老病孤舟”映照出国家动荡的不安,使全诗情感深沉而富有力度。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一时乐以忘忧,闲适旷达的思想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这首五律诗,其风格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登岳阳楼: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标签: 岳阳楼 川迥 诗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