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从军行的古诗有哪些?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起看清冰满玉瓶。 古代不少文人都在严寒冬日里挥洒笔墨作出一首又一首诗词歌赋,至今读来仍是别有一番风味。
关于战争的诗句古诗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李白《战城南》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红蓝白紫漫天临, 馥郁朝阳日渐深。 只恨东风情未至, 万千芳怨落空砧。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古从军行》古诗译文及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注 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边塞诗的很早就出现了,在汉魏时期和乐府词律中己有不少吟诵边塞风光、边塞生活及边塞战争、将士的诗词了。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多描写军旅生活。此借《从军行》旧题,以古喻今,借汉讽唐,故加一古字。本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玄宗好大喜功,犹爱拓边,加之边将骄奢,故战争接连不断。李颀以此诗写了边塞征戍生活的艰辛,以讽刺统治者轻启战争。开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励志霸气古诗词是王昌龄的《古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关门的将士历经千方百战,铁甲都被磨破了。他们发誓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
古从军行最能够体现这一诗歌体裁特点的一项是什么?
《 古从军行 李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作品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引入中原。【解释】白天登上高山,去嘹望报警的烽火;傍晚时在交河岸边,饮我们的战马。在昏暗的风沙里行军,注意倾听军中刁斗声;琵琶声传出无限哀怨,仿佛乌孙公主远行。边地万里荒无人烟。只有这座大野孤营;雨雪纷纷弥漫天地,就像与大漠融成一气。
《古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古诗全文如下: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从军行》诗意小学五年级:边塞一代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雪山显得灰暗。从这座孤独的城池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漫天黄沙中战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但只要不打扮楼兰的侵略者就绝不回还。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玉门关 古关名固执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3.楼兰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通过对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精神。

从军行原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
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