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全诗翻译
杭州春望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城东楼名望海楼。]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绫是一种布料,就是白色的绫罗。 绫,中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类。最早的绫表面呈现叠 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绫有花素之分。
《杭州春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此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全诗八句,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杭州春望 唐代 ·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白居易杭州春望全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而著称于世。他的《杭州春望》是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诗歌,描绘了杭州春天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第一章:杭州春天的美丽景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关于远山望海诗词有: 1.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2.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白居易——《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译文】:曙光早霞中映照着望海楼,在白色的护江大堤踏着干燥的海沙。晚上海浪的声音在伍子胥庙能听到,绿柳的春光藏在苏小小家。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古诗词都与杭州有关。
杭州春望翻译
杭州春望 唐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澎湃的潮声,涌进伍员庙;青青的柳色,掩映着苏小小家。
《杭州春望》为长庆三年( 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体现出了西湖美景中的人文情怀。全诗如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讲述着一个个关于自然、人文、生活的美好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让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这里,有古人的足迹,有自然的韵律,有生活的点滴,有文化的传承。杭州,这个充满故事的城市,用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关于春望、关于生活、关于艺术的诗篇。
白居易杭州春望全诗如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接下来,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释。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期间,欣赏到杭州春景的美丽和繁荣后所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 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白居易梨花颂词?
《江岸梨花》.白居易 梨花有思缘和口,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唐代: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杭州春望 作者:白居易 (唐)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描写柿子的诗句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出处】:唐 白居易《杭州春望》【释义】: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青旗沽酒趁梨花”意为: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出自唐代白居易《杭州春望》。原诗:《杭州春望》唐代: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的《杭州春望》用的是<家花>韵:沈院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睛沙。潮声夜参军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庭。添香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开。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最后一句是压韵的,中神韵中,斜没发xie的音,反而是在麻韵部,和沙、家、花同鼻韵母,在一个韵部。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海霞红-----宋柳永 《早梅芳·海霞红》 望海楼明照曙霞-----唐白居易 《杭州春望》 潮回动海霞-----唐马戴 《送顾少府之永康》 海霞殷-----宋司。
简析 “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原文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及翻译赏析
杭州春望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春望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 1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2堤:即白沙堤。3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4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5红袖:指织绫女。6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 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7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8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杭州春望赏析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著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像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杭州春望创作背景 白居易自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是时。 诗词作品: 杭州春望 诗词作者:【 唐代 】 白居易 诗词归类: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