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作为佛经,是全世界佛界公认的,还是只有中国佛界这么认为?
谢谢邀请! 其实“世界”这个词,本来就是佛教用语。而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我们地理上的东方国家,西方国家。
六祖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题目 六祖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答案解析 结果1 后两句是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既然真心是佛。
我有个不一样的回答,相对通俗通透,是我开悟的恩师多年实修证得,分享一下。
从字面上讲的意思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也就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此偈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
大师认为梁武帝没有功德,只有福德,福报. 大师认为梁武帝没有功德,只有福德。
坛经一共多少字?
六祖法宝坛经,从六祖(公元7-8世纪)流传到现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版本。目前还存在于世的有十多个版本。依据内容可简单归纳为三大体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于唐代作者惠能的《六祖坛经》每句解析: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
近代慧能的《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如下:《坛经·机缘品》其三原文: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译文:五祖弘忍(方丈)于夜半三更时分叫慧能到方丈室,讲解《金刚经》。慧能一听,当下就大悟。那一夜传授佛法的事,其他人都不知道。五祖就把佛法和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方丈,衣钵将成为信物,以后代代相传,佛法就以心传心,让他自己领悟。”五祖说:“慧能!
看你有什么目的了,如果是发誓要研究透《坛经》,那背诵下来也无妨。 看你有什么目的了,如果是发誓要研究透《坛经》,那背诵下来也无妨。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白话文
在五祖弘忍与慧能的一段历史对话中,慧能通过聆听《金刚经》的讲解,瞬间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象征着禅宗法统的传承,强调了以心传心的方式,让弟子自行领悟,而不是单纯依赖文字或实物的传承。
’大意是说,由于听闻讲经说法,就能知道、明白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建立正确的见解,得大智慧,解除疑惑,明辨善恶,从而避免错误,解脱烦恼,身心健康,快乐无忧,脱离生死大苦。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出自《六祖坛经》的第一卷《行由品第一》,原文如下: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坛经》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因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这在坛经中有明确记载。
在《坛经》这本书中,妙华法师以其深入浅出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六祖惠能的人生智慧和佛教理念。《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重要教诲集结,以其独特的生活化语言,阐述了出世与入世、即心是佛的深刻哲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典籍,更是对人生道路的一次启示之旅。
为什么“坛经”可以被称为“经”?
能称经者:都是从自性本性真心里流露出来的,就是明心见性者,流传下来的见谛,才能称经。而没能达到明心见性的流下来的只能称书。
这是《六祖坛经》上的一句经文。大意是,佛说的一切佛经,都是根据人的种种不同根器而说的。佛在《金刚经》上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以上仅供参考,请学习法师讲解《六祖坛经》。网上有慧律法师讲解《六祖坛经》的视频。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根据爱企查查询得知,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六祖坛经的注释很不错。
心经 2. 金刚经 3. 六祖坛经 4. 地藏经 5. 妙法莲华经 6. 华严经 7. 楞严经 8. 宣化上人开示录 9.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10.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 若还有其他宣化上人讲解的经典,烦请告知,谢谢。南无观世音菩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是这样的,我想纠正你几点啊,不好意思···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确来说,不是“佛”说的。因为通常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而说这句话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虽然已经成佛,但我们通常表达为“六祖说”或“慧能大师说”。
2、“这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心态,也是道家中的大道。”上面这首偈的来源是这样的,一天,五祖弘忍大师想要从弟子中选一个人来接自己的衣钵,就要求每个弟子要不经思索地做一首偈,以此来考察他们的水平。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作了一首诗: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看到后,随意吟出了他的偈,五祖马上知道他是明心见性之人,就把衣钵传给他了。这是这首偈的故事,而这手偈子说明的是明心见性后的状态,而我们未明心见性的,还是应该按照神秀大师的偈来修行,否则容易走火入魔。而你所说的“顺其自然,道家的大道”我理解为清净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经中尚说,要达到清净无为需“致清虚,守静笃”,要“抱朴”,要“坐忘”,这说明要到这个境界是需要一定手段的,而这个手段就是用来使心趋向清净的,也就是“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3、人不是人道中的轮回,而是六道中的轮回。即: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行善积德可往生人天善道,造恶的话就会根据具体的恶业堕入相应的恶道,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4、并不是人人都可能成佛,而是人人都能成佛。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导致人烦恼痛苦,而学佛的过程就通过学习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破除妄想执著等烦恼,恢复清净慈悲的般若自性。
5、因果不虚,如果要抱着“本来无一物”的思想而肆意作为,无视因果,肯定会受到果报的。菩萨、佛畏因,相信因果,也逃不过因果,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人很无知,不怕因,反而怕果。只有等恶果苦果来了,才知道后悔,才知道痛苦,而不会再当初就避免种下恶因。
6、没有什么是“天注定”的,而都是“我注定”的。今生的命运遭遇都是前世的作为所定的,所以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回心向善,多积福德,从自心上下功夫,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明朝有个人叫袁了凡,就是通过自己的这些努力改变了命运,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教训给他儿子,教他改命的方法,这家训就名为《了凡四训》,你可以去网上查查。
7、佛渡有缘人,就像学生如果喜欢老师,功课就会好,如果讨厌老师,学习就学不进去,一样的道理。信的人佛就能渡,因为他能接受佛说的法,能照这个方法依教奉行,不会怀疑。而不信的人,佛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信为功德母。
8、佛教有戒律,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为了保护我们。戒律是通过戒除行为,从而熄灭贪嗔痴慢及各种不好的习气。信佛而不守戒,没有什么用的,必须要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