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二首其二陆游赏析?
书愤二首(其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 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其二》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其中“壮心”一词指的是豪情壮志、雄心壮志。从“壮心”这个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他渴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一番伟大事业,充满了爱国情感和忠君思想。但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的壮志无法实现,这使得他感到非常的悲愤和郁闷。
注释: ①壮心:雄心。 ②鬼雄:鬼中之雄杰。用以誉为国捐躯者。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赏析 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流年诗语?
解释: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
——出自唐·卢象《竹里馆》 天形围泽国,秋色露人家。——出自唐·江为《送客》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陆游的《书愤其二》是一首饱含深沉悲愤的诗歌,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虽年迈体衰,但壮志犹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并未因岁月流逝而减退。首联通过"白发萧萧"与"壮心未与年俱老"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定。他虽身处困境,但仍期待能为国效力,哪怕死后也能成为鬼中英雄。
注释:; ①壮心:雄心。; ②鬼雄:鬼中之雄杰。用以誉为国捐躯者。;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书愤其二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用典故的目的:以古人的行为和品性表达自己的忠心 此诗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
宋·孙光宪 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凝想坐,敛愁眉,孤心似有违。 红窗静,画帘垂,魂消地角天涯。和泪听,断肠窥,漏移灯暗时。
《书愤》诗人为什么要写两次胜战?
《书愤》二首 (其二)南宋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赏析:写两次胜战的原因:作者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
于谦《石灰吟》 3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这组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天,此时陆游73岁,在山阴三山别业。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陆游《书愤》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愤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扞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