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不肯低头折节的有哪些人?)

雨后云初霁 诗词赏析 20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改名陶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有一名粗俗傲慢的督邮到彭泽县督查,此人一到彭泽县就差人叫陶渊明去见他,陶渊明一身素服便要动身,却被县吏拦住建议换上官服,陶渊明叹气地说到:“我不能因为一点微薄的俸禄就向乡里小人谄媚献好。

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 这个典故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的不为五多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

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公是陶渊明;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不肯低头折节的有哪些人?

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陶渊明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过征西大将军。

他的创作源泉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公元405年,他为了生计,出任彭泽县令。然而,当郡太守派遣傲慢无礼的督邮前来督察时,陶渊明的骨气与对权势的蔑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督邮要求他穿官服、束大带以示尊重,这让他难以忍受,他深感“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陶渊明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为区区五斗的薪俸,就低三下气的向他人低头。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译文:陶渊明长叹一声,道:“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反义词

阿谀奉承 [ ē yú fèng chéng ]

释义: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

1、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

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01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潜即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来演变成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典故是这样的: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标签: 陶渊明 五斗米折腰 乡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